就在人们喜气洋洋准备欢度新春佳节之际,一批专家提出:我国传统把春节定在阴历的正月初一,阴历是根据月亮盈亏来确定的,而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来确定,两种不同的历制并行必将产生诸多社会困扰,能否将春节改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从而使这个每年游移不定的节日相对固定在2月4日。目前,这些专家已成立了历法改革研究会,并征集各界签名,争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立案审议通过。(1月11日《江南时报》)
看了这条消息,笔者真为一些专家的迂腐、僵化和自负感到好笑:迂腐在于——认为存在着一种完美无缺的春节日期安排,这种安排不会导致任何社会困扰;僵化在于——把所有困扰都归咎到一个符号化的日期上,认为仅仅日期的变动能解决很多问题;自负在于——认为凭着自己精确的理性计算和设计,能找到一种比“几千年来人们的经验、智慧和理性沉淀下来的传统”更适合民间生活的春节日期安排。
专家举的几条理由,兹一一驳斥之。
——专家说:现行春节在闰周19年中,约有10次处于“立春”之后,更有4次左右接近“雨水”节气,此时“过大年”难免将会贻误农时,影响春耕春灌。
这条理由真是班门弄斧了。先看看历史记载吧: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可以看出,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安排,不是谁凭空随便指定和强制施行的,而是在农耕社会经历了一个自生自发的演化和沉淀过程:农业活动是传统社会的核心,春节所以最终固定在正月初一,说明这个日期与农耕活动一定非常和谐,不会因为庆祝春节而影响到农作安排。
也就是说,很多传统安排并不是神秘和非理性的,它的最终沉淀带包含着很强的技术和功利考虑,是经验和理性的结合物,我们不知道人们为何选择了春节定在正月初一,但我们知道,这个日子肯定是与农耕最和谐的日子——几个专家头脑一热的理性难道会比民间这种自生自发的理性更有智慧?
——专家说:春节游移不定造成全国大、中、小学每年冬季放假和开学的时间移变,两个学期长度不等,;嵯嗖钜辉轮,影响教学计划的稳定统一。
真是荒唐得很,教学计划为何要稳定统一呢,这种“稳定统一”反而会培养教方的惰性,一套计划多年不变,学期长度不等反而会促进教方经常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计划。
——专家说:春节日期的游移不定,造成了元旦和春节的相距日数变化,最短约20天,最长约50天,由于双节物品计划不能稳定,节日供应工作容易失误。
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就早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了吗?怎么老想计划这个计划那个,我们的节日供应难道还依赖计划吗?
——专家说:春节来得较早的年份,大批务工人员挤入春运人流的高峰,例如去年春节时期南京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排起长龙,甚至连夜搭帐篷购买火车票——如果把春节定在2月4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有春运,就必然出现这种拥挤状况。
——专家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通常定在春节之后,待会议精神传达至基层,往往已经是4月份了,因此容易延误年度任务。
这个理由更是好笑,“两会”定在春节后才多少年的传统,而春节定在正月初一又是多少年的传统了?如果不想延误年度任务,为何不改变两会的日期,而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地动已经沉淀了几千年的春节呢?这是典型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老百姓动得,当官的动不得。
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安排,想为某个安排挑几个毛病出来是阿猫阿狗都能干的事,可当我们要以这些毛病去推翻一种安排时就要认真地反问自己了:我们自作聪明的设计理性能不能比得上原初自生自发的演进理性?替代的东西会不会滋生出更多的麻烦让我们应接不暇?
笔者以为,如果几位专家也能有这么几问,“春节改期”的大手笔就不会这么轻易甩出来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文/曹林】
声明:本文纯系作者个人言论 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