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电影里关于卡拉OK最精彩的镜头,当推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一曲《十八的姑娘一朵花》,那看似轻松却其实暗含杀机的演唱方式说明了卡拉OK也是可以有创意空间的。而据说当时还是独立导演的贾樟柯拍摄《小武》的初衷则是在一次过年回家时,被满街突然冒出来的卡拉OK歌厅所震惊的结果,所以小武偷来的钱,唯一的享受就是去唱唱卡拉OK。
应该说,卡拉OK这个不折不扣的东洋舶来品,如今已经深刻地成为了当代中国人发泄情绪的重要通道之一。泛滥到就像古代的中国人来了情绪会吟诗作对一样,现在的中国人来了情绪要进歌厅。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总之卡拉OK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如吸大麻在西方新派电影里经常出现一样,当我们从中国新派电影里经常地看到卡拉OK时,同样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而你竟无法不默认这种文化认同。
早期本土的卡拉OK制作,如今回头去看,也是可以成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我其实一直对炮制那些卡拉OK的作者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他们通常不署上自己的名字。你也一定看过这样的画面:俊男靓女在款款的音乐声中,在湖边漫步,在树下沉思,在草地上追逐,温柔地回眸,深沉地低头(托着下巴),男的通常穿着西装,头发高高地梳起,手里拿着鲜花,女的则涂着口红,大眼睛眨巴眨巴像嘴巴在说话,穿着白色托地的长裙(后来就改成泳装了)。
由此我猜想过,这些中国本地卡拉OK的肇始者,一定是从上世纪的80年代流行的文学爱好者那里直接寻找灵感的,或是由文学爱好者亲自担任艺术指导也不一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泳装的出现后(这时候艺术爱好者又开始介入?)才逐渐淘汰。但卡拉OK也由纯情变为艳情(其实也看不到啥),画面基本不配合歌词,而歌者并不以为忤。
这是中国卡拉OK的一个特殊侧面。至于那些出现祖国大好山河和歌星形象的卡拉OK则未计入内。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是后来在一个可以收到境外电视台的酒店里看了“MTV”,才开始想到那些由内地造的卡拉OK画面是否曾经让我们误入歧途。那次我竟可以通宵达旦地看MTV,完全是另一种视觉与听觉美妙结合的刺激。
很奇怪,关于卡拉OK的记忆,首先竟然是电视画面而不是唱K的人。不过按我的理解,这或许是卡拉OK的另一个重点。本来画面与音乐结合成其为卡拉OK,但最终却是画面与音乐的分离才真正成就了我们关于卡拉OK的启蒙。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是在幻境中歌唱的,并没有真正的音乐气氛,在那些画面里我们热切地感受到了都市迷离的、时髦的生活方式和男女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卡拉OK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就像是大麻的一种替代品。由于我们是东方的体制社会,不会去吸大麻,所以卡拉OK得以蓬勃发展。
说起以上这些话题是有原因的。2004年,中国的卡拉OK业面临巨大的;。那些国际唱片公司巨头开始联合起来要向中国的KTV(即包间里的卡拉OK)经营者课以重税。因为卡拉OK的经营者现在是在无偿地使用原唱原画面的唱片为卡拉OK消费者服务。由于税费压力太重,上海和深圳两座城市里的KTV老板为了生存,也自发联合起来成立抵制唱片业巨头。如果他们的官司输了,也许我们又会回到看泳装美女唱歌的时代。
突然有种想法,其实卡拉OK不过是一个机械复制的操作而已。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互联网,唱片公司是原创帖子的人,KTV老板是斑竹,而唱K的人就是看帖和不断复制的网友;チ系木蒙げ⒉皇窃诎咧窈屯焉厦,他们只是产生浏览量,形成“眼球经济”。所以我建议法官是否也参考互联网的规矩来判断卡拉OK,比如也可以用“喉咙经济”来形容——开个玩笑。但我们毕竟不能再回到看泳装表演唱K的年代。
如果真的可以比照互联网,那唱K的行为也恰对应了那句名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蓖,在卡拉OK营造的幻境中,你唱什么唱得怎么样都不重要,因为你只是在复制,在麦克风的另一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以此看来,那部葛优主演的叫做《卡拉是条狗》的中国第六代电影,光从名字上看倒是很有意思。
(文/刘琼雄 摘自《城市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