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文学印象,最初可以追溯到排队买《欧阳海之歌》。隔着时间长河,穿过光阴面纱,记不清楚当年怎么一回事,只记得很长的队伍,男女老少各式各样面孔,喊声和骂声一片。不明白大家为什么都去排队,都去抢这样一本书,我只是一个很局外的看客,一个九岁小男孩,远远地看着热闹。
少年的记忆中没有文学,在一些回忆文章中,我曾吹嘘过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书。其实这不确切,与各种人物的回忆录一样,根本就不靠谱,我看书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孤独。无聊于是读书,孤独然后看小说,搁篮子里便是菜,抓手上就是名著。什么样的文字我都愿意看,“老三篇”背得滚瓜烂熟,《毛主席语录》不敢说倒背如流,要哪段翻哪段绝没问题。
如果那年头有NBA,有世界杯,有奥运会,有四大天王,有超女,有韩剧,有网络,或者有高考,有重点中学,男生女生可以早恋,我肯定不再乱看书消磨时间。我的少年根本就没有文学,那是一片文化沙漠,就像是月球的表面,看上去光滑,却毫无生命迹象。现在的孩子听到“文化大革命”,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讲日本人怎么进了南京,而喜欢提到这些掌故的人,差不多都是祥林嫂,都是《大话西游》上的唐僧。
我的少年时代,既不喜欢唐诗,也不喜欢宋词,能背几首古诗词蒙蒙人,完全是拜无聊所赐。没人逼着我看这些破烂玩意儿,爱看不看,反正不知从哪随手偷到了一两本,闲着也是闲着,结果不光看了,而且背了。记什么都是记,花拳绣腿有口无心,生吞活剥地先背诵下来拉倒。记忆中,最爽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那个大义凛然,那个居高临下,那个牛啊。
直到上大学,都没有弄明白什么叫文学。没人在这方面专门培养过我,自己也从来没往写作的路上仔细想,甚至都懒得看上一眼。成了作家以后,很多人追问文学因缘,考究渊源,我也十分认真地检点过去,盘算再三,仍然说不出一个为什么。少年记忆中与文学有关的玩意儿,实在少之又少,想胡编都找不到北。我们这一代人被恶谥为狼崽,非要追问出一个所以然,只能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培养和滋润了我们。
父亲生前常说作家没办法培养,以我这个儿子为例,语重心长诲人不倦,结果人家根本不相信。我女儿发表了一些文章,出了几本小书,有人就带着孩子登门,诚心诚意请问、讨教独门暗器和秘诀,面对同样问题,我显得非常无奈,真话假话都不行,说真人家不相信,说假自己又不乐意。
◎叶兆言
【关于我们】-【 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