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昨天的元宵节,今年的春晚在一片赞歌声中落下了帷幕,尽管央视公布的观众满意度达到80%,但毋庸置疑的是,还是有不少观众对春晚有意见。如何创新,尤其是获得年轻人的喜欢,看来还是要明年的春晚提早思考和策划。除了节目,春晚字幕出现的文字差错,也是一个问题,央视毕竟是国家电视台,承担着传播文化的责任,理应在这方面竖起一根标杆。
最近,《咬文嚼字》编辑部“咬嚼”春晚字幕差错的新闻,成为继评论春晚节目后的又一个热点。据报道说,今年春晚是2005年以来文字差错最少的一届。少到怎样一个程度,倒不像公开节目满意度那么透明和具体。在《咬文嚼字》的监督下,春晚字幕差错在减少,说明央视重视了字幕问题,并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零差错”是媒体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但千万不要满足于那个“最少”的模糊数字。
我也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了多年,除了每天要考虑把版面办得好看以外,对文字校对也不敢有丝毫马虎,版面上出现一两个错别字,会让人心生一种“鲜美的鸡汤中飞进了一只苍蝇”的感觉。我想这也是当过报纸编辑的同行的一种共同体会吧。像把章子怡错为“张子怡”、“亲亲的乡情”写成“轻轻的乡情”、把“时候”的“候”误为“侯”,又如把“这也太狠了”的“狠”误为“恨”、“寻人启事”的“启事”错成“启示”等等,只要态度认真,这样的低级差错是不会发生的。
许多报社都有一个传统,刚进报社的新人都要到“校对组”实习,据许多在新闻战线上做出成绩的老同志说,“校对”工作对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很有帮助。现在,幕后英雄却被人们淡忘了,相比记者编辑,校对成了媒体的“鸡肋”岗位。这是不争的现实!兑慕雷帧返摹拔淖忠Ы馈逼鸬降闹皇且恢旨喽阶饔,关键还在于加强责任心,只要春晚拿出审查节目一样的劲头来重视字幕工作,那字幕“零差错”的目标,也就将不难实现。
□吴为忠(特约评论员)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