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4日电 台湾《联合晚报》今日发表社论文章说,“名嘴政治学”成了显学,但直到这次名嘴互咬事件爆发,才更凸显问题的严重性。台当局“检察总长”出席鱼翅宴,的确有点不对劲,但搞了半天,如果爆料名嘴自己也在席间,并且被同行指为“设局”,则名嘴介入政治派系和利益角力的程度是不是有点太超过了?
原文摘录如下:
向来是名嘴爆料,今天名嘴也被人爆料,“爆人者人恒爆之”,这是何其反讽的画面!政论节目中的名嘴,本来就是台湾畸形政治的产品。因为司法公正和公权力并不完全获得人民信任,遂有“观察家”等人现身媒体,大谈内幕消息,多少曾发挥“揭弊”的功能。由于名嘴多半出身媒体或政治圈,往往具有特殊消息来源,和不为人知的人脉管道,也泰半表达出特定见解,渐渐变成某种“权威”。这几年,电视名嘴跻身社会名流的一环,甚至往来酬酢于财团老板与政坛大老的宴席间,庞大影响力不容低估。
不过,有权力就有腐化。名嘴发言渐渐形成“公审”现象,这种公审,距离“正确事实”和“公正评论”的标竿有多远,无人能评估;但名嘴变成某种利益或政治派系的“代言人”,却越来越明显。名嘴如果锁定目标打算修理,连大法官都难逃被扣上“司法暗桩”的大帽子。这种不必提出证据就进行公审的风气,难道是社会的健康现象?
这次的名嘴互咬事件曝光,至少让他们的一向光环迷思破功了:原来名嘴不只是在相当距离之外评论政治,还直接进入“鱼翅宴”,有时扮演局外的批判者,但也不无可能自己就是局内的玩家。名嘴不只是在选举期间站台,也可能介入政治人物的权斗纠葛。果真如此,则所谓“政治评论”其实是与“政治操作”互为表里的。简单地说,过去“政治介入媒体”被骂臭头,但今天“媒体介入政治”却堂皇为之,政媒分际的破坏有比这更严重的吗?
以台湾当前政治生态而言,名嘴现象还不会消失,但如果希望稍减“名嘴公审”这种民粹作风,只能寄望阅听人的判断和社会的自觉力量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