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社论指出,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首度写入“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在语言风格上完成从“终局论述”到“过渡论述”的改变,相当程度上透露了北京对两岸思维风格的改变,展示了架构两岸互动模式的全新棋局。
社论表示,面对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台湾最关注的还是两岸关系部分,特别是此刻台湾“入联公投”吵得震天价响,原本可能缓和两岸关系的奥运圣火登台又破局,因而北京会在十七大中怎么论述两岸关系,自然令人瞩目。
结果在胡锦涛的政治报告中,有关两岸关系的部分不仅只字未提“入联公投”,也未出现任何要启动《反分裂国家法》使用“非和平手段”的条文,文字表述除了重申以往的政策方针外,主要就是呼吁台湾的执政党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架构。如果要说这份政治报告在对台政策上有何新意,应该就是中共首度将这段文字写进了党的正式文件中,这也等于是将中共未来五至十年的对台政策的框架,正式定了调。
社论说,对北京而言,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做为未来两岸关系的指导框架,包含了诸多不应轻忽的意涵。先就文字修辞部分论,中共领导人过去对两岸关系的提法,一直维持在“和平统一”、“和平谈判”等类似终局状态的语言风格,而“签署和平协议”则是首度在语言风格上,改以过程与程序的形式加以论述,这种从“终局论述”到“过渡论述”的改变,相当程度上透露了北京对两岸思维风格的改变。这种改变同时也表现在另一个层面,即此一倡议不仅积极响应了民进党所提过的“两岸签署稳定互动架构说帖”,也参考了连宋在北京参访期间所发表的几个公报内容,也等于说,这个倡议是有在寻求两岸在这个课题上的最大公约数。
社论认为,北京提出这个倡议的战略思考很清楚,一方面它不再随台湾内部选举议题的操作起舞,而是“以静制动”,揭示出一个更大的框架。对北京而言,“一个中国”的大前提已先定在那,《反分裂国家法》只须隐身幕后,在这个前提下藉由“签署和平协议”的倡议,可以充分宣示北京对两岸的基本立场是要和解的、要对话的,但也绝不是没有底线的。
社论写道,在面对台湾不断升高“入联公投”的强度下,北京不但没有说出任何重话,反而摆出追求和平的姿态,并提出寻求对话的架构,在国际社会上所塑造的是正面形象,美国华府第一时间给予正面肯定即是显例;谎灾,这将在国际社会间营造一种意象:在两岸制造麻烦的是台湾,而在两岸追求和解对话的是大陆。如果能再在两岸问题上抢得“和平缔造者”的国际印象,试问又何惧台湾升高“入联公投”的攻势呢?
不过社论也指出,尽管北京只字未提“入联公投”,也将签署和平协议加载文件,对台湾表达了某种善意,但台湾执政当局对“签署和平协议”的反应相当冷淡,陈水扁甚至直指其为“投降协议”。这个反应不难理解,在民进党此刻全面启动“入联公投”之际,根本没有任何氛围足以去响应“签署和平协议”的任何内容。
社论强调,民进党“入联公投”闹得再大,意也只在赢得明年初的两项选举,彷佛是在下一盘攻势凌厉的象棋,意只在吃掉将帅棋子而已;而北京则意在架构全新的两岸互动模式,下的彷佛是全方位布局的围棋,落子或许缓慢,但围局则正在形成?吹贸隼,当下对议题操作的模式,其实是展示了两套不同的棋局,目前也许各行其是,但也有待拉开时间与空间的视野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