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月29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员,对安装在南极内陆冰盖的两架“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进行了改造升级,这套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搭接不同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的集合,通过合理的布点,可以获得定点、长期、连续的多环境要素,和大气压力等多方面的数据,为研究极端环境提供实时数据。
【正文】这两台仪器都在南极大陆冰盖上,距离中国南极考察队内陆出发基地3至6公里左右,是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员安装的。29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惠凤鸣与几名考察队员一起,改造了这两个观测平台。
【正文】1月29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员,对安装在南极内陆冰盖的两架“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进行了改造升级,这套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搭接不同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的集合,通过合理的布点,可以获得定点、长期、连续的多环境要素,和大气压力等多方面的数据,为研究极端环境提供实时数据。
【正文】这两台仪器都在南极大陆冰盖上,距离中国南极考察队内陆出发基地3至6公里左右,是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员安装的。29日,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惠凤鸣与几名考察队员一起,改造了这两个观测平台。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惠凤鸣
2:53:比方说它的电池电压,我们认为它可能会耗电很大,但实际上经过现场发回来的电压的信号等,实际上仪器的功率很小,所以我们今年就把,一个是把去年安装在两块系统中的风力发电的这种系统,把它给去掉,另一个进一步改进线路板的系统,把线路板的系统进行升级,
【正文】取得南极的冰架长时间序列、连续的地面原始数据,对于获取的冰盖运动、表层冰雪的融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南极及端的天气状况,人为采集的难度大、风险高,这一问题,一直困挠着科考队的队员。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惠凤鸣
0:22:南极一个是面积比较大,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最低温度历史上测的是是89.2度,风速最高可以达到100米每秒。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获取现场的数据,来研究南极,尤其是整个南极洲是不可能,也是无法实现的。
【正文】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南极的冰架监测,取得原始数据,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数据可以辅助遥感数据校正和信息提取。这对于理解由遥感影像获取的冰盖运动、表层冰雪的融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可以深入研究全球变化中的南极。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惠凤鸣
1:00:卫星遥感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因为卫星遥感技术,这种大范围观测,连续,动态,实时的这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1:14,现在得到了很多的成果,冰流图,冰流速,冰架的不管是它的扩张,还是它的坍塌崩点,都有很好的一些理解。
【正文】但是利用卫星技术以后,获得的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却有待验证。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内陆冰盖安装的两架“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就是为了验证这一数据的地面平台,同时对于这套平台的功能,也是测试的项目之一。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惠凤鸣
1:52: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把产品做出来了,那么产品的可信度有多大呢?为了进行验证,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应运而生。
2:21秒:我们去年就是在27次南极科考中,安装了两套,进行了实验,通过卫星返回的数据来看,结果还是不错的。
【正文】惠凤鸣说,最近几天,如果天气条件允许,将完成第二个系统的改造。并将在距离南极冰盖上的内陆出发基地19公里、26公里处分别安装两台新的观测仪器,主要是形成一个加密观测网络系统,获取更多的地面数据,用于验证遥感数据提取的信息,同时也将开展下一步的科考测试。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惠凤鸣
3:27秒:今年任务,改进质量和系统,另外再选择两个新的点进行安装,
5:26秒:我们今年的对这个GPS的实验就是,在冰盖展开一年的实验,而如果数据发挥很正常 很好的话,我想这个项目的推广,是有很大的潜力的。
【正文】据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是用来探测不同深度的雪温。主板系统可以接收观测平台上端传感器传递来的温湿数据、GPS数据以及地下九层雪温数据,这些数据通过观测平台收集以后,可以发送至北京的服务器,为中国应用地面监测系统研究全球化中的南极,提供实时、连续的科研数据。
中新社记者阮煜琳南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