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十一月十六日电 题:一个夏尔巴女人的故事:樟木一梦三十年
中新社记者 柳俊武
在中国地图上,一条与长江、黄河平行,跨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东西向公路最为显眼,这就是一头连着上海吴凇口,一头连着中尼边界重要口岸西藏樟木镇的三一八国道。一度被西方部分人类学家誉为最优秀种族的夏尔巴人,在中国境内就主要聚居在西藏聂拉木县的樟木镇和定结县的陈塘镇。
夏尔巴人,藏语的意思是“来自东方的人”。据说,当年西特勒组成的若干个“勇士”军团里,唯一一个东方人军团就是由夏尔巴人和登人组成的。但是,这勤劳、勇敢的人口素质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并没有改变夏尔巴人历史上“喜马拉雅背夫”的命运,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改变了中国境内夏尔巴人的历史命运,使他们大多成为依靠祖国,面向南亚的“外贸老板”。
日前,率队到樟木口岸采访归来的《西藏日报》副总崔士鑫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夏尔巴女人桑姆在樟木如梦如歌三十年的故事。
夏尔巴人长年生活在喜马拉雅高山深壑地带,一切物资都要人力背驮。但他们的背负方式是将绳套顶在额头,重物附在后背。这是为在攀山爬崖时一旦发生危险,推脱绳套弃货保人。夏尔巴妇女桑姆,当年就是用这种艰难的姿势,开始了她的“边贸”生涯。
她的家乡樟木镇,位于中尼边境,是西藏唯一的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开放口岸。而此地自一九六六年“开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九八三年,樟木口岸的全年贸易总量只有二千八百元人民币!长年靠边境背运和交换物品维持生计的桑姆,弯腰躬背,却没有背来富裕。
“天天野菜,能吃上土豆和苞米面就高兴的不得了;打着赤脚走路,能有双胶鞋,就会欢天喜地!比缃裨谡聊菊蚪ㄆ鹆松桃得琶、一年收益就有十几万元的桑姆的弟弟边巴对崔总一行这样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藏鼓励边境民众开展边境小额贸易。一九八三年,不甘贫穷的桑姆,向别人以年利息百分之五贷了五千元,从尼泊尔那里买进香水、首饰、家电等,在路况极差的土路上颠簸一周将货物运到拉萨。再用卖来的钱,从拉萨采购羊毛、藏药等,长途跋涉运回樟木,背运到尼泊尔销售。
次年,桑姆用背贩货物攒下的钱,在樟木镇开了第一家饭馆?醋耪哂呕,中尼公路越修越好,她又扩大规模,投资八十多万元,在位于中尼公路边的德斯岗居委会,修建了一座两层十八间的商业楼;
一九九七年,已经是“大老板”的桑姆,又投资二百五十万元,在樟木镇居委会建成了一个集仓储、住宿和饮食为一体、式样现代的六层“小洋楼”。
如今走进桑姆家的三层 “小洋楼”,中式客厅、藏式客厅和卧室、厨房等,装修豪华,现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据介绍,今天樟木镇的夏尔巴人有八成在做生意,去年樟木镇人均纯收入已达七千多元。昔日低头躬背、生活贫困的夏尔巴人,现在许多都变成了边境贸易区的“老板”。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