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报社“换防”的命令,我们一行三人回到了成都。躺在床上,记者辗转反侧,10天来的见闻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10天来,我们马不停蹄跑遍了什邡、映秀等重灾区,每一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感慨。
一个个奇迹在信念中诞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100个小时后,绵竹县
工人刘德云、北川县城彭志军等四人、汶川映秀镇小学生尚婷被分别救出废墟。
102个小时,北川26岁的银行女职员贺晨曦、北川国税局周亚君、映秀镇36岁的董凤强获救。
20日,救援人员在彭州市龙门山区救出受困196小时的老妇王友琼。
21日,救援人员成功解救了两名被困216小时的受灾群众。
23日,四川绵竹80岁瘫痪老人肖致户被困近266小时获救。
……
“黄金救援72小时”之后,一个个救援奇迹不断产生。虽然谁也不知道废墟下究竟还有多少人活着,谁也不知道救援的途中会有怎样“突如其来”的危险,但是,在最顽强的毅力和最坚定的信念支撑下,党和政府在坚持,部队官兵在坚持,救援队伍在坚持,志愿者在坚持,遇险者在坚持,全国人民在坚持……
当记者看到那瞬时而起的堆积如山的救援物资,看到排队献血的长龙,看到捐助点前毅然倾其所有的乞讨老人,看到那么多在不知自己的亲人是否生存的情况下,毅然踏上第一线的救援人员……记者想,就是这样的中国人,也只有这样的中国人,才能在灾难中不断地书写奇迹。他们用行动向世界践行着中国人的不屈与顽强,因为他们坚信: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一个个鲜活典型让人感动
在灾区的10多天,太多生命让我们钦佩,太多典型让我们感动。
有个叫陈晓泸的护士,地震后,为了背病人到安全地带,不慎动了胎气,最后病人安全了,自己却流产了。虽然很难过,但她休息了两天又开始忙着照顾病人。很多人劝她休息,她却说:“孩子可以以后再要,可病人现在很需要我!
“天职所在,职责所在”,越是在危难时刻,就越能考量每一位国民的道义责任。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真切体验到了普通工作者不平凡的爱。
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地震发生后,陈光标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60台工程机械连夜奔赴四川抗震抢险。记者在抗灾救援第一线遇到他。“带了25万块钱现金,遇到受灾群众就每人一百地发,都发光了。带的支票,也都捐给了受灾区县的政府部门。我已经向四川省民政部门提出,要带100个灾区孤儿回江苏。”他说:“我就想尽自己的一点薄力,天灾的确可怕,但我们永远在灾区人民的身边守护他们!
79岁高龄的骨科教授卢世璧,自己背着急救箱跟着年轻的战士们奔往救援第一线,爬山过河,到重灾区解救伤员。
宝山村73岁的盲人支书贾正方,地震当天从往彭州市的半路上冒着危险赶回村里,第一时间组织了三个抢险队将困在山沟里的村民陆续带出。他歇都没歇,紧接着又跟着救援部队走过无路区和山体滑坡区,回到了救援第一线。贾正方告诉记者,“我要在一线,村民看到我们这些党员,心里会踏实安稳些!
以这些典型为代表的人们,构筑起救灾一线的精神脊梁。
一点点细节体现民族精神
地震,让13亿中国人紧紧地站在了一起。抗震救灾的10多天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通过一点点细节体现无遗。
地震发生时,什邡市蓥华镇蓥华中学正在上课的300多名学生被埋。当等待救援的孩子们被告知要少说话、保存体力时,好几个孩子就翻出身边一起被埋在废墟下的课本开始阅读。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救援人员们饱含热泪。孩子们坚持了60多个小时后获救,他们的坚持和勇敢,感动了中国。
在北川,全国哀悼日,废墟上插着8面五星红旗,跟全国所有的国旗一样,降了半旗为死难者默哀。救援人员都说,这些红旗一直都在这里。飘扬的红色,振奋了所有人的心,我们为死难者举国悲痛,为幸存者倾力抢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在都江堰的农村,要不是救灾设备的轰鸣和倒塌的房屋,根本不像是刚受过灾的样子,人们还在地里劳作,生产自救。当地的百姓都说,再过三五年,又是一个新家园。
这就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
地震,能撼动高山,但撼不动中华民族的精神。有复课的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为证,有屹立在废墟上的国旗为证,有广场上为四川加油的人群为证……所有的中国人,都逐渐成为跳动的音符,汇入了这越来越响亮的铿锵的民族交响乐。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