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北大清华等学校的10名博士却联名在互联网上发出倡议“抵制”洋节。他们呼吁,国人要慎重对待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一时间,“国人是否该过洋节”这个老生 常谈的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圣诞节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轻松、快乐和交流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圣诞节过与不过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
但这一现象已经在中国国内学界和社会上连续数年引发了热烈的、广泛参与的讨论:“洋节”受欢迎是喜是忧?传统节日真的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种种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得到满意答案。
2006年,当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和西方“情人节”狭路相逢时,在全国各大城市,“洋玫瑰”的风头盖过了“土汤圆”。2006年的“双七夕”,当商家们也像西方“情人节”那般推出各种活动时,却发现国人并不买账,“土节经济”大不如“洋节经济”。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注重私密性,讲究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间的团聚,更加倾向于内敛;“洋节”则更注重一种非功利性的沟通甚至带有帮助的色彩,容易吸引青少年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对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之争,更应当有冷静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德华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同时伴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古代文化里的那种“洛阳亲友如相问”的意境已经难以在现实社会里找到,传统节日那种能够勾起人们强烈的亲情、乡情的元素已经逐渐淡化。而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传统节日里找不到属于自己年龄段和群体的寄托时,将“洋节”拿来寻求快乐甚至仅仅是一个聚会的理由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部分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传统节日是本民族特有的节日,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正确的。但以此为由排斥“洋节”其实并不充分。中国实际上是在有选择地接受一些国外的节日,比如母亲节、情人节和圣诞节等。
王来华认为,面对弥漫在街头巷尾的圣诞节气氛,我们还应当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圣诞节在中国带上了越来越多的本土化色彩。比如,很多娱乐场所的圣诞老人形象已经穿上中式传统的对襟红袍,大量的圣诞歌曲被翻唱成中文,老字号的中餐馆也趁热闹纷纷推出“圣诞套餐”!笆サ凇薄扒槿私凇钡取把蠼凇比缃褚丫谥泄⒀,成了中国民间的一个节日,不能简单地视为西方的“舶来品”。
“土”“洋”之争,在短时间内不会尘埃落定。正如专家们所说,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维护传统节日不是简单地排斥“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空传统文化内核的“空壳”。(据新华网;周润健 宋常青 蔡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