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7日电(记者 冽玮)地处内陆的陕西在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演变中形成了独特方言,其很多用法和发音都来自古汉语。近来古城西安出现的“陕西方言角”, 除了用陕西话对话,发起者还倡导用陕西话朗诵汉赋和唐诗,旨在鼓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据了解,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在古代叫“雅言”,秦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到中国各地,唐代则达到鼎盛,当时的皇帝、妃子、大臣、百姓、外国使节均说陕西话。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普通话的推广,陕西方言存在空间日趋萎缩,导致很多词只能在文艺作品中见到。
据一位“方言角”的发起人介绍,陕西话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古汉语精华,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古雅的语言;陕西话“嫽的太”是“很好”之意,《辞!吩唬嫽——美好;陕西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是古汉语“咬”的意思!兑·履》里就有“履虎尾,不咥人,亨”的说法。
记者在位于大雁塔东侧的“陕西方言角”看到,除了好奇的外地游客,还有一些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纷纷跟着学说陕西话,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高校里的“英语角”。
陕西师大成教学院的邢纪彦副教授告诉记者,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可以窥视到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应该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加强对陕西方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