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厦门“鸡犬之声相闻”,却因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经历过相互用“炮弹语言”交流的时代,又一步步走到今天“小三通”的局面。通过这“两门”,可以透视台海风云变化,折射两岸关系发展的轨迹
在“8•23”炮击金门48周年之时,记者专访了对这段历史很有研究的两位台湾问题专家——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沈卫平、秘书长辛旗。
金厦两门从“对峙”到“对开”
记者:又到“8•23”,炮击金门距今已经有48年的历史,48年来,金门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
沈卫平:1996年我去台湾,从金门的马山看厦门的角屿岛,很有一番感触,这是两岸间最接近的两点,1800米的距离,我却要先从北京飞到香港,再从香港飞到台湾,台湾飞到金门,然后再到马山。所以两岸隔绝,确实是中国人的一个悲剧。
但从另一个角度,我又感到欣慰。因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能够从大陆走进台湾,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两岸隔绝,中国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我们到底是在向融合和交流的方向发展。
这几年变化就更大了。首先“小三通”从厦门、金门这“两门”开始,今年夏天两岸青年人又分别在厦门、金门举办了夏令营活动,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又是从金门开始;褂性谡飧龅厍菇êO苛桨堵糜吻,合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创意等等,好消息不断传出。
辛旗:1958年8月23日发生在金厦海域的炮战,使金门成为全世界当时最热的地名。这48年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我1994年作为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大学邀请的访问学者赴台讲学,恰逢金门在那一年5月刚刚宣布开放,我有机会到金门看看,是中国大陆学者到金门访问的第一人,同行的台湾大学教授也是第一批以正常旅游方式到金门去旅游,所以感触甚深。
回想起来,12年前,金门的战地气氛还很浓,到处是标语,军事设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大幅标语不止一处可见。当然两岸之间那个时候广播喊话都已经停止了,有了和缓的气氛。但金门长期作为战地,那个时候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比起对岸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厦门特区,差得不是一个档次。
同时我们也感觉到金门的老百姓,对大陆很友好。虽然那时候金门和厦门之间联系还不是很密切,但是通过渔民之间往来,很多金门人娶了大陆的新娘。金门和厦门之间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了原来的血缘。
另外还感受到,金门除了是战地,还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金门的民俗村,保留了不少金厦历史文化遗迹。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当时由于炮击金门之后,在金门落弹很多,用炮弹皮生产了很多金门菜刀,竟成了名产;褂薪鹈诺墓碧,金门的石狮子文化,让我都感觉到,金门与厦门之间的文化联系,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政治的隔阂、军事的对峙而被割断。我当时就想,总有一天,金门和厦门会两门对开,变成一个海峡之间的通途。
去年我到厦门参加了海峡两岸青年论坛。在厦门这个当年的“前线”,走进今天两岸青年交流的热烈气氛中,又是感慨万千,确实感到血缘割不断,文化割不断,情感割不断,两岸之间的未来也割不断。未来是年轻人的未来,现在年轻人的交流,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大有好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