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4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称,当下,最牵动广大干部政治心绪的,无疑是中国各级党委的大换届。这次换届,省市县乡一起集中,又正值“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和干部队伍整体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动作之大、意义之远、影响之深为历次罕见。
文章同时指出,更让人关注的是换届框架下展开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诸多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如领导职数精简、干部推荐考核方式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调整、民主选举尝试等都纳入了换届远景规划。
调查表明,当前干部思想状况活跃而复杂,各种情绪纷繁交织。既有改革促进发展的主动认识,又有发展倒逼改革的被动心态;既有接受换届挑选和改革考验的思想准备,又有因改革触及现有利益格局刚性部分的不适应心理。
一是积极中蕴涵消极。此次换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三减”改革:精简党委班子职数——“减人”、减少副书记职数——“减层”、扩大党政交叉任职比例——“减线”,这是中共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减少和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政水平的重大尝试,也是新一届中央“从严治党、科学执政、保持先进”理念的具体体现。
调查也反映出领导干部对此次改革的自主适应性的普遍不足。尤其是,职位高低体现自身价值的“官本位”意识在党员干部中还有牢固市场。针对“官位”的进退去留,引发了很多不正之风。有的一心“升级进档”,进而跑官要官;有的自知“年龄过杠”,从而得过且过;有的不满“提拔无望”,转而平衡享受!肮俦疚弧背晌芏喔刹孔鞣缥侍獾摹扒鄙税獭。
二是机遇中并存彷徨。与机遇并存的是对改革保障弱和职业风险大的彷徨心理。干部“铁饭碗”、领导“金饭碗”一夜之间变了,突破了大多数人的职业观念底线。
三是信心中隐藏担忧。在换届中,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也潜藏着很多不安因素。一方面是对竞争“硬”优势的担忧。二是对竞争“软”优势的担忧。干部中普遍存在“软”优势比“硬”优势更有效果的看法。在竞争优势指标选择中,“领导器重”和“单位人缘好”排在第一、二位,“有成绩”和“有关系”排在第三、四位。事实上,“一欠领导关注二欠上下关系”的干部在推荐中的确处于不利地位。
四是服从中潜伏抵触。产生这种对“国家大方案拥护,地方小方案抵触”的矛盾心理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在换届操作中存在简单化倾向和抵消做法。反映强烈的四个问题:第一是“领导意志过重”。第二是“以线划人”。一些地方把选人问题数学化,年龄一刀切、学历一刀划、资历一刀砍,个别县年龄卡到了46岁,严重侵犯了公务员的劳动权利。第三是“明放暗!。一些地方党委虽然面上主张公开竞争,却事先在党内通气,要求“正职必保、女干必保、交流干部必!,一些强势部门也分别插手,强调本战线“必!,导致出现“书记不急、组织干部不急、县直选派干部不急”的现象。第四是“分甩包袱”。利用换届“时间差”,向政府、人大、政协和部门单位“分流”,造成新的编制膨胀。
五是渴望中渐生焦虑;唤熘,广大党员干部对基层民主政治的渴望尤为强烈,具体反映为对“民主、公开、竞争”的渴求。调查显示,在换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中,“跑官要官”排在第一、“暗箱操作”排在第二、“拉票贿选”排在第三。
文章分析指出,目前换届中干部心态的主要问题,一是风险焦虑,二是公平焦虑。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干部心理调试问题,重点要针对这两大问题,在“疏、导、治”上做文章。一靠文化“疏”,提高干部的自我调适力。二靠制度“导”,完善组织工作的科学化。三靠纪律“治”,确;唤旒喽降氖敌。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真正解决“换届改革”给干部心态带来的冲击,通过改革解决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造就一支有生气的力量。(曹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