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2日电 《瞭望》周刊载文称,在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中,政府宏观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决策是否正确,而决策正确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文章写到,中国五十多年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决策正确,就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决策失误,就会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震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实践证明,只有“同人民一起商量”,倾听群众心声,听取专家意见,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使重大政策在出台前得到充分论证,避免盲目决策,使政策尽可能切合实际,符合规律,反映民意,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少走弯路。
文章称,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就一系列事关全局、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各种形式问计于民,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对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则通过互联网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和建议,说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正在向制度化方向演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正在形成。
文章同时也指出,不可否认,目前仍有不少掌握决策大权的领导干部缺乏科学思维、民主意识,群众观念淡薄,依然习惯于已有的决策方式方法,在决策时既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听不进专家和群众的不同意见;少有的决策论证和听证,也往往是做样子、走过场,甚至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罔顾规定的决策程序,将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和群众意见之上,作出一些脱离实际、违背规律、不符合群众利益要求的错误决策;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旗号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决策难免失误为借口推卸盲目决策的责任。
还有些领导干部往往以地方或部门利益为标准来行使决策权,分割和肢解了行政权力;或只为自己分管的“领地”说话,很少从全局考虑,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等等?梢运,这类违背科学民主精神的决策在各地并不鲜见。
错误的重复在于认识不到位及缺乏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真正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既需要统一认识,更需要制度约束。
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过程越来越复杂,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愈益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公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民主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些变化,都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社会对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凭经验、靠“拍脑袋”决策,不仅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且从长远看会失去群众的信任,降低党的威信和政府的管治效率。所以,必须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放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看待、来认识。
另一方面,健全和落实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没有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落实,科学决策只能是一句空话。关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央已有明确要求和原则规定,但面对急剧变化、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必须不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并落到实处,强化决策的制度约束,规范决策程序,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做到以科学的决策方法、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此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民主决策的意识,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并注重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赵长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