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日电 2006年,中国进入“十一五”开局之年。在这21世纪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如何更清晰地向世界展示其和平发展的轮廓?最新一期《瞭望》刊载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展望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民生、两岸问题等各方面将如何开启新局,通过这批理性、冷静而又睿智的权威专家的深刻探寻,试图找出这一大课题的科学答案。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和谐世界与人的安全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昂托呈澜纭痹从谥谢幕纳詈窕,也是中国外交的理想目标。和谐世界的蕴涵是人的安全。
2005年,世界经历了海啸、地震、飓风、禽流感。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全世界伸出了救援之手。非传统安全之所以成为关注的重点,同样是因为这些日益加剧的全球问题威胁了人的安全。
冷战结束,世界大局整体和平,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发展依然是人类面对的沉重问题。贫富差距还在加大,饥饿仍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安全!911”之后,人们认识到,仅凭武力是难以根除恐怖主义的。国际社会的真正稳定,依赖于消灭贫穷和愚昧,依赖于共同繁荣和发展。
一个和谐的世界是人人感到安全的世界。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因为如此,化解矛盾与冲突、促进合作与发展将是2006年中国外交的两个重要方面。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抓紧解决四个突出问题
从社会内部看,2006年需要着手解决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继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具体说来有,城乡差距问题、区域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此次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发展的新对策。
其次是继续扩大就业。到2005年底,我国的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7.7亿,要为7.7亿人提供就业机会确实是“世界性难题”,所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城镇职工的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验等,都会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头任务,并需要在2006年完善或打好基础。
第四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关系。核心是解决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
“双稳健”力保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应相应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在继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同时,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凸劭创康夭档姆⒄褂敕康夭谐〉谋浠,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毕吉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世界经济步入较快增长期 应趋利避害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艰难复苏和增长高潮之后,开始步入相对平稳的较快增长期。虽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和国际贸易;ぶ饕逶銮康炔焕蛩,但世界经济和贸易仍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6年将分别增长4%和7%以上;跨国直接投资还会继续回升,并重点投向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新兴市场地区,国际金融市场也将基本保持稳定。
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世界经济贸易继续较快增长和跨国直接投资进一步回升,有利于中国保持出口增长和稳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以及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中国发挥自身优势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世界各国要求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意愿增强,有利于中国更加主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
但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和贸易;ぶ饕宀欢嫌行碌谋硐,也会使中国的出口继续面临各种各样的贸易摩擦,一些国家还会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さ任侍馍霞绦蛑蟹绞┭;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和各国对战略性资源争夺的加剧,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增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此外,全球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多变等,也会影响到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
新农村建设思路明确重在持之以恒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颁布了三个解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分别涉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这三个文件的内容来看,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已非常明确。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2006年新农村建设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将会造福亿万农民。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起到先导、主导作用。国家政策扶持和农民辛勤劳动要结合起来,调动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常修泽(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研究员)
体制改革应突出四重点
首先,争取在“破垄”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鉴于中国垄断行业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突破上要有针对性。民航、电力、电讯等部门,改革虽已启动,但深度不够,需要按市场化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邮政、烟草等行业已有改革方案,但是尚未实施,因此需要抓紧启动;铁路至今没有改革方案,应该抓紧制定,争取在新的一年中尽快推出;对于城市公用事业的垄断行业,如供水、供气等也不可忽视,也要推进资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应重视资源性价格制度的改革。按照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的思路,要做好资源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现在看来,资源性价格与价值和供求的背离比较严重,价格未能准确反映自身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因此,要按照资源的价值、供求,特别是资源的稀缺程度来改革价格体制。其中突出的是五种资源价格,即油价、气价、水价、电价和地价等。
第三,应突出社会事业的改革。2006年应把医疗卫生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个人主张“三句话”:政府管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保障;市场管超值医疗和特色教育服务;社会管各方广济善助。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共建型的社会事业新体制。
第四,继续鼓励扶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非公经济36条,特别是非公资本的市场准入和经营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虽有争议,但不要动摇,应继续推进。
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
金融改革顺势而行
中国金融业将在2006年底全面开放。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将使中国金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银行改革将在既往一年改革的基础上顺势前行。具体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渐次进入不同的阶段:中国建设银行已成功上市,2006年其主要任务是“如何通过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而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来说,2006年则是继续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进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的关键一年;中国农业银行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则在于“如何就政策性和商业性的职能定位作出改革决断!
总体而言,银行改革目前仍面对一个大问题,即改革的策略性政策多,规则性政策少。比如,不是不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改革,但如果不能将这种策略性政策规则化、程序化,混淆货币行为和财政行为的界限,长此以往,就可能形成对国家资产和信用的滥用和损害。
汇率改革将在汇率机制的逐步形成和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不断调整中继续稳步推进,但鉴于2006年较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汇率改革的进程可能多少仍会“出其不意”。
利率改革尽管近年来动作不少,但仍未触及要害改革。随着银行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和目前市场利率很低的情况下,2006年是深化利率市场化的好时机。
侯少文(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副主任、教授)
民主建设将取得关键进步
2006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将取得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新进步。
之一,为党的十七大做好思想、理论、组织等各方面的准备。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在这一年中,我们将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耙∪嗣窆鲜羌岢指母锟挪⒂姓ǖ娜恕,“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
之二,党内民主先行,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做好党的十七大的准备工作,本身就是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并要进一步探索筹谋发展党内民主的方略。
之三,要为切实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和制度环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产生的根源是缺乏民主机制。我们要切实发扬民主,用制度和法治来保障民主,以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由文本转化为现实。
之四,还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重要任务,比如,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拓展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保持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创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卓泽渊(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教授)
依法治国将全面推进
2006年将是中国法治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中国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将得到有效的推进。具体说来:
首先,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执政作为执政的基本方式,将得到进一步强调。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化。随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推进,依法执政作为其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将引起特别的重视。依法执政将被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改革的视野,并得到有效的推进。
其次,在立法上,作为民法典重要组成部分的、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物权法》将出台!段锶ǚā返闹贫ū旧砭褪侵泄⒎ǖ闹匾晒,同时它将意味着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从此开始迈出了坚实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其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并将由此引发中国相关民事法律的创制、修改和废止,从而牵动一系列立法活动。
第三,在司法上,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将逐步推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相关的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部的有关配套改革逐步深化。2004年底中央作出了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2005年司法机关为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具体方案设计,建立了一定的基础,采取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措施,预计在2006年,司法体制改革将得到更加全面的推进。
最后,在普法上,新一轮五年普法规划将得以施行。作为“五五普法”关注的重心与焦点,普及社会主义的现代法治理念将被强化。作为社会大众,培养法律观念将成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作为领导干部,培养法治理念将被成为普法工作的重点,
梅永红(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
继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2006年,为期1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科技事业也将由此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科技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体现为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双管齐下”、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体现为重点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经历了过去2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科技体制将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核心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科技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一部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一次划时代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一系列有关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部署,必将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萍冀接氪葱抡飧雒饨沸缘爻晌揖、社会乃至政治的焦点,受到全党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重视与支持。
科技战略布局将进一步调整;⊙芯、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类研究,将得到更多、更大和更加稳定的支持。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目标的重大科技专项,将汇集全国科技界、产业界的精锐力量。支撑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成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改革重在政府公共服务型职能
2006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将顺着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惯性,着力定位于强化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型职能,更加明确政府在保障教育的公益性,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这一年受到社会广泛而持续关注的几大实质性改革有:
义务教育方面,大幅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是国务院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后的又一重大决定,为此,要专门部署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证范围,分项按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分担。为实现2007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目标,2006年春季开学时,将保证西部农村地区和东、中部试点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交杂费!兑逦窠逃ā返男薷脑谌〉弥卮蠼沟幕∩嫌谀昴诎洳际凳,将使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依法得到进一步强化。
职业教育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100万,社会呼吁多年的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将得到积极推进。
高等教育方面,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录取的“阳光工程”,坚决杜绝社会反应强烈的与高校招生挂钩的乱收费。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从战略角度思考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2006年文化产业将在许多方面出现新的格局:首先,全国上下将从战略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其次,各地区将着力探索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第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的内容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结合数字化和3G等应用技术的完善,新媒体的娱乐内容将取得显著的增长。除艺术品产业的稳定增长外,主要的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音像出版发行、演出等行业开始感受到来自新媒体的明显冲击。此外,政府将继续推动电影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最后,文化领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现象将更加突出,文化争论将持续有序展开。
刘庭芳(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教授)
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果
第一,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有成果,争取更多地引入科学化管理的手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备受政府重视,国际影响很大。我在新加坡、台湾等地方都曾听到那里的专家学者对这一制度的高度评价。这样的惠民举措,在新的一年里更要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也要加大步伐,重点应放在培训适宜技术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上。只有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医生的技术能力高了,农民真正放心在家门口瞧病,农民就医的不便才能真正解决,就医的费用才能真正降低。
第二,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2005年是医疗机构的多事之年,在卫生部将2005年定作“医院管理年”的背景下,医疗机构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卫生部在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督察后,“只谈问题,不谈成绩”的态度对行业震动很大。但是,“管理年”不应该是“运动年”,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构建长效机制的方式去解决。因此,卫生主管部门需要在机制的探索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对推出的种种举措要进行跟踪,防止政策走样、落空。
郭震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继续有效遏制“台独”
2006年的海峡两岸关系,将在2005年发生的重要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向着更有利于遏制“台独”、更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方向发展。
有效遏制“台独”,在2006年继续是海峡两岸同胞的首要任务。在2006年中,《反分裂国家法》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遏制“台独”的力量。无论在台湾岛内还是在国际上,“台独”势力及其活动都必将受到更有效的遏制,从而推动台海局势继续有所缓和。
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将继续是2006年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并且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有突破性进展。2006年中,祖国大陆将继续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在野党领导人在2005年达成的共识,陆续制定和实行各种相关的配套措施,为在祖国大陆的台商、台湾学生和其他台胞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为台湾水果和其他农产品进入祖国大陆提供更多优惠和方便。同时,将与台湾同胞一道,更积极地推动台湾有关方面,对于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采取更灵活、务实的态度和行为,争取在一些与海峡两岸同胞福祉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有所突破,例如开放大陆同胞赴台观光、实现海峡两岸客货运包机“常态化”等。
但是2006年的海峡两岸关系仍然存在不可低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台海局势仍然复杂、严峻。陈水扁没有改变其顽固的“台独”立场,在2006年完全可能继续坚持推进“台独”路线,如进一步强化“去中国化”的力度,以及推进所谓的“第二阶段宪改”,为“法理台独”创造条件等。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研究员)
中美关系应填充建设性合作的战略内涵
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战略洞察与驾驭力,中美关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已达到历史上少有的程度,在过去一年更是获得长足发展。两国全方位的“深度互动”实际彰显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战略意义。
中美关系作为全球最重要双边关系的表征更为清晰,这不全取决于中国经济规模扩张的效应,更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更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呈现的突出影响力,使得中美关系超越双边,越来越具有全球意义。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2005年“925”讲话已把中国定位为国际体系中的“利害相关者”,表明布什政府中国观较积极的变化和相伴相随的期望。
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敢于承受并顾及国际影响的过程,并使我们更为包容和开放。在双边层面,中美合作面在扩大,更需要理性处理双方的矛盾与摩擦;在地区层面,中国不会追求排他性的地区主义,而会强调各国利益的交互性与合作的开放性;在全球层面,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将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的空间。
中美两国作为亚太乃至世界大国,有着广泛而明显的共同利益,需要努力推进包括战略对话在内的机制性与非机制性双边磋商安排。中国尊重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期望自身的重大战略关切得到尊重。中美需要努力寻找并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以填充双方建设性合作的战略内涵。
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加强民间交流,孤立日本右翼
2005年,中日关系继续深陷“政冷”低谷。其首要原因,就在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小泉代表了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愿望,即突破二战体制,走向政治与军事大国。日本对华政策日趋背离1972年以来的友好政策轨道,在历史、台湾、领土与海域等一系列原则问题上冲击两国共识底线,企图修改中日关系规则。
2006年,小泉可能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并推举一个继续对邻国强硬的新首相。若此,中日“政冷”局面将更趋陷于“冰冻”状态。
小泉继续对华强硬,与日本民众的中国观受到右翼势力及其媒体舆论的负面诱导有关。加强对日民间交流,孤立右翼,争取多数,应成为我国对日政策和民间交往的重点方向。
薄贵利(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八方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在“十一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框架已经确立,其主要内容均需从2006年开始着手落实,这包括:
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研究,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规划,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指导,防止和克服改革的不协调、不配套和内在矛盾现象。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尽快形成和确立职责明确、结构优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依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认真贯彻《国家公务员法》,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套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据《瞭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