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4日电 《瞭望》周刊文章称,户籍改革话题又热过一轮后,人们发现到目前为止的改革并未突破1998年公安部的“四条意见”,中国公安部欲在全国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却遭遇阻力。
10月25日,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中央综治委2005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称,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并将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文章透露称,户改方案须上报到国务院后才有下文,而现在尚未上报国务院。公安部知情人士及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其实公安部新一轮的户改意见已出来两年了,思路也一直很明确,目前方案主要是总结现有的地方户改经验以在全国推广,但却有来自其他相关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阻力,进展一直很慢。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指出,过去户籍改革一直徘徊不前,主要是部门既得利益和部门立法的原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户籍问题专家王太元则指出:户籍制度及户口迁移制度只是“替罪羊”,附加到户口上的各种利益、隐藏于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制度才是根本所在。
文章指出,最新的一道口子是由人事部拉开的。2005年11月3日,人事部消息,2006年中国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首次放开户籍限制。这一解禁的直接影响是报名创下历史纪录,50多万考生竞争1万多个职位,比例为48.6:1。而公务员考试此前受到热烈追捧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是考上公务员意味着有了大城市户口。
在北京,找工作需要北京户口和找可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这两种看似有些矛盾的现象很突出地并存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认为,就业和教育一起,是如今附着在户口身上最大的两座大山。
文章指出,社会保障也是附在户口身上的一大利益,最明显的就是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得到的低保。此外,在住房方面,经济适用房也是本地居民的“专利”,低利息的公积金购房也基本只属于当地城市居民。
文章表示,不仅城乡之间有依附于户口的鸿沟,城与城之间亦如此。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人口管理办法之一,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为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和方便社会治安。中国在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最初也主要是登记管理的功能。此后“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中国商品粮供应全面紧张,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文章表示,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给都以户口性质为依据;Э诘牡羌亲⒉峁δ芟蚶娣峙涔δ芤旎。这种“利益分配”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逐步淡化,户籍制度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一步步松动,城市的“进口”越来越宽。(汤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