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6日电 据新华网报道, 中国“十五”计划即将全面胜利完成,“十一五”迎面走来。五年里,催人振奋的十大关键词,折射中国发展历程,描绘出一幅中国人民建设伟大祖国的恢弘画卷,激励着我们阔步跨入“十一五”。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前行
背景回放:中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在去年9.5%的GDP增长中,仍有高达6%以上来自固定资产的投入;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
实施措施:2004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办实事、讲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正逐步深入人心,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步入全新阶段。
进程: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全部免征农业税,贫困地区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30亿元资金用于解决煤矿安全生产……“这些以民生为重的举措深得民心。
宏观调控:促进中国经济既快又好发展
背景回放: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全面趋紧等一些不健康因素。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解决上述经济中矛盾问题和不健康的苗头。
实施措施:2004年,是中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当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随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更多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把信贷和土地这两个闸门。
进程:中央这次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切实有效,调控手段更加成熟。从调控方式到力度,始终把握着经济运行的主动权,中国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强。当前仍需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继续协调各项宏观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免征农业税:“皇粮国税”成历史
背景回放:从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耕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一路走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2003年的15亿亩以下,农村成为城乡发展的“短腿”现象日益严重。
实施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两年下发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从2000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已达1835亿元。
进程: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各种不合理负担,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在“少取、多予”的政策支撑下,农民多年来收入徘徊不前的状况得以改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增长6.8%,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年。2004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
改革攻坚: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背景回放:这两年来中国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投资盲目扩张、能源紧张、增长效率低等,都与体制性机制性弊端有关。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实施措施:国务院把2005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并发布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农村改革继续向深层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继续进行、财税投资价格改革稳步进行、科技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展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增强……
进程:2005年以来,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摆上突出位置,改革攻坚战已经打响。
就业:民生之本
背景回放:就业再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在“十五”期间日益凸显。中国登记失业率由1995年的2.9%逐年上升至2003年的4.3%。
实施措施: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仅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83亿元,同比增长76.6%;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27.45亿元;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2.5亿元。国家规定,2005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
进程:“十五”期间,中国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呈递增趋势。自2001年到今年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4200多万人。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控制在5%以内。
构建公共卫生框架:把人民身体健康置于首位
背景回放:2003年春天,中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实施措施:针对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研究和部署防治非典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央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调整,从防治非典入手,积极构建公共卫生框架。
进程:近两年来,中国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抓省、市(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到2004年底,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陆续开工。根据安排,2005年将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人民群众的生命至上
背景回放:2004年下半年以来至今,全国相继发生四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煤矿安全形势严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中国共发生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造成6027人死亡。
实施措施:随着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近年来煤矿等工业安全问题严峻,职工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务院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设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煤矿安全作为突出任务,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的投入。根据部署,三年内将基本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欠账。
进程: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分四批公布了8648对停产整顿煤矿矿井名单,年底前如整顿不合格将彻底关闭,煤矿安全改造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30亿元已全部安排完毕。
修宪:中国加快立法步伐
背景回放:2004年3月14日,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2900余名代表,肩负着近13亿人民的重托,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郑重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此次修改是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
实施措施:完善土地征用制度、;に接胁撇、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此次修宪处处以人为本。
进程:以修宪为标志,一件件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或提上议程,或顺利通过:交通安全法通过,物权法草案几经审议……“十五”期间中国民主法制的脚步日益加快。仅在2004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了33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决定的草案,通过了25件,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背景回放: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实施措施:2005年2月份,中共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进程:“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将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和新变化,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那些有悖于“社会和谐”的思维和做法都要予以调整,予以更新
入世:让世界感受中国
背景回放: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入世的决定。那一刻,掌声为中国响起来。
实施措施:入世以来,中国政府清理修改2300多项法律法规,公布所有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文件,各个地方政府也清理、修改或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并大幅度降低了关税。中国还在诸多服务贸易领域实现了进一步开放,外国业界进入的条件大大改善。
进程:在全面认真履行承诺的同时,中国也获得了更多更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的50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由排名世界第六而一跃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从世界经济汲取发展的力量,也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贺劲松 张旭东 齐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