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4日电 据中国水利部消息,7月3日,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京正式启动。
这次科学考察活动是建国以来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此次科考受到中国知名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直接参与考察工作的两院院士多达23位,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生产单位的200多位生态、环境、资源、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将组成8个专题考察组和3个专题研究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研究。
这次考察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考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客观评价中国的水土流失现状、现有防治技术路线及工程实施效果;全面总结中国防治水土流失和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更新理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提出中国主要类型区防治水土流失的目标、标准、技术路线和方法;明确加快中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生态建设工作,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进一步唤起全社会;に磷试、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对策。
建国以来,中国科学工作者曾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组织了多次科学考察活动。尤以50年代末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考察和80年代中期的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影响最为深远。其科考成果为近三十年来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奠定了科学基础,指导解决了大量的生产实践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由水土流失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水土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净增人口800万左右,而耕地却以每年5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左右。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生产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造成了江、河、湖、泊、水库等泥沙淤积,水利设施的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调控、抵御洪水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削弱,给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专家指出,如果不能科学评估并妥善处理水土资源有限性和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其直接后果将是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危及国家生态安全,加剧贫困程度,势必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引发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问题,西部大开发、小康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把生态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因此,专家呼吁,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尤为迫切而必要。
与以往历次水土流失科学考察活动相比,这次考察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全局性与区域性统筹。二是专业性与社会性兼顾。三是专家阵容强大,技术力量雄厚。
科考行动还将采取科学家、基层技术人员、公众与媒体互动的形式,搭建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さ钠教,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唤起全社会对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