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4日电 据国家航天局网站消息,7月4日,太空将上演航天器撞击彗星的科学戏剧。由于该航天器发射之后,有的天文学家对彗星组成提出了新的看法,挑战了传统观点,故此举又增加了新的探测任务,即以撞击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彗星的组成成份。
彗星组成的两种观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彗星的成份来自早期太阳系的尘埃和岩石碎片,它们裹在蓬松的冰团中。具体地说,这类天体乃是由冰冻的氨、甲烷及细碎砾石等物质构成的,故又将其称为“脏雪球”。当彗星受到太阳照射时,冰块逐渐蒸发,形成一团由蒸气和尘埃构成的云雾,这就是彗发。在其接近太阳时,强大的太阳风把云雾吹向后方,形成一条长尾,这就是彗尾。在靠近太阳的运行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彗星大颗粒子会沿其轨道四处散落,成为所谓的“残迹”,而一直处于固体状态的核心则称为彗核。
今年上半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里奇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新观点,认为彗星可能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而不是冰块。他是根据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一些彗星散落粒子的红外轨迹得出这一结论的。里奇对29幅短周期彗星的图片进行了研究,发现了21条残迹,其中多数局限在狭窄的条带上。按照他的分析,这说明彗星放出的尘;蚱宓任镏屎苌伲词箍拷羰币彩钦庋。相反,这长长的轨迹必然是由直径至少在1毫米以上的大型粒子所组成的,这样才能形成线状轨迹。他说:“几乎所有短周期彗星散失的物质都是小石块。彗星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
新旧两种观点,哪个正确,7月4日美国宇航局实施的“深度撞击”计划,如获成功,将会揭开谜底。
“深度撞击”号的探测活动
由于彗星是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可能携有孕育生命的种子,因此引起了人类对其探测的重视。为了直接登陆彗核进行研究,美国于今年1月13日发射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让其去探查坦普尔一号彗星?蒲Ъ颐窍M讲饣疃芄唤沂惧缧悄诓抗乖旒捌涑景T莆淼拿孛。
“深度撞击”号航天器,重为650公斤,携有大功率的望远镜、能提供高分辨率照片的照相机和获取有关彗星数据的科学仪器。按照预定计划,它在太空飞经4.31亿公里之后,将于7月初到达距离地球1.32亿公里处与坦普尔一号彗星交会,从其彗发中穿越,就近拍摄彗核照片,探测和收集有关数据,并用无线电信号传回地面。
更重要的是,“深度撞击”号于7月3日释放一个重372公斤的小型铜制探测器“撞击者”,让它飞行一天之后于7月4日冲向坦普尔一号彗核,以撞击爆破的方式,暴露其内部地质结构奥秘。与此同时,“深度撞击”号将降低速度,改变轨道,在距离彗核500公里处用望远镜和照相机分别观测和拍摄整个撞击过程,并用科学仪器尽可能的探测暴露出来的信息,最后还要靠近“弹坑”收集彗星内部物质进行分析。它获得的数据资料,将及时发回地球,供科学家们进行研究,以加深人类对彗星真实面目和太阳系起源的认识。
实施“深度撞击”计划将耗资3.3亿美元。
实践检验将给出结论
坦普尔一号彗星是法国天文学家于1867年发现的,6.5年绕太阳公转1周,属于短周期彗星。用撞击其彗核的方式来检验它的物质组成及实际结构,正符合验证新旧两种观点是与非的要求。鉴于坦普尔一号彗核直径约为6公里,“撞击者”的冲碰不会摧毁彗星,也不会使其偏离原来的运行轨道。
原来的撞击活动,完全是按照传统观点设定的。由于“撞击着”以每小时3.67万公里的速度与坦普尔一号彗核相撞,两者对撞时会产生相当于4.5吨TNT炸药释放的巨大爆炸力,故而铜制探测器将被熔解蒸发,产生焰火般的绚丽景象。这犹如1颗重型炮弹轰击彗星,会在彗核表面砸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14层楼那么深的坑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就证明传统观点的认识是对的,彗星确实是“脏雪球”结构。
假若彗星主要由岩石组成,则撞击将会相当剧烈,虽然会产生同样大的爆炸威力,铜制探测器也会化为乌有,但只能在彗核上形成一个浅浅的陨坑,“撞击者”不会深入其内部,不可能引发喷泉状的物质喷射。最后的观测结果,如若没有发现溅射出大量气体和尘埃引起的熠熠生辉景象,那就证明这种新观点的认识更符合实际。
天文学家们正在组织一次世界范围的观测活动,已从不同角度收集关于撞击过程的信息。美国宇航局还计划调整“哈勃”、“斯皮策”和“钱德拉”3台太空望远镜的视察方向,让其瞄准坦普尔一号彗星,观测和记录碰撞引发的情况。
这次用航天器撞击彗星的人造天象如获成功,无论证明哪种观点正确,都是空间探测和天文学上的重大收获。当然事不如愿,未能撞上,则另当别论。但即就如此,“深度撞击”号也会探测和收集到有关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一些信息,并将获得的数据资料传回地球。(尹怀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