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七月三日电(记者王国安)“很小的时候就听我妈妈说,我们是中国水手的后裔”。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郑和船队船员的后裔、肯尼亚女孩姆瓦玛卡·沙里夫应邀来到中国,并于今天在南京参加了大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的首映式。
十八岁的沙里夫皮肤黑中带黄,头发也没有其他肯尼亚人那么弯曲。从外表看,虽经过代代繁衍,仍依稀可见中国祖先的影子。
五百多年前,郑和船队的一艘船在现今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帕泰岛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的船员逃生,登上了帕泰岛。他们教当地人耕地种田,结网捕鱼。后来,他们和当地人结婚,代代繁衍至今。
当年,中国幸存者被当地斯瓦希里人称为“瓦法茂”,因此,一些与中国血统密切相关的人,便叫“法茂人”。沙里夫一家,如今是居住在帕泰岛上唯一一家有中国血统的“法茂人”,他们对自己的身世坚信不疑。
沙里夫有四个兄弟姐妹。她说,她所在的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当年中国船员的一些传说,而在她小时候,她就听大人说过,那些中国船员如何擅于耕地种田、结网捕鱼。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沙里夫经常辍学。当沙里夫一家与中国的情结经当地媒体披露后,一位在肯尼亚蒙巴萨工作的华人深受感动,捐资帮助沙里夫上完了高中。去年,沙里夫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希望能够到中国求学,将来为中国和肯尼亚友谊作出自己的努力。
据悉,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人员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考古专家的陪同下,曾两次去帕泰岛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情况确实后,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专程去帕泰岛看望了沙里夫一家。沙里夫一家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四月,《郑和下西洋》摄制组万里追踪郑和足迹,深入肯尼亚帕泰岛,对沙里夫一家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拍摄。同时,摄制组还拍摄了中国遇难沉船的海域、从沉船残骸中打捞出的中国明代器皿、帕泰岛居民家中收藏的大量中国明代器具、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当地居民的生活细节,以及肯尼亚有关官员、考古专家等,以确凿的证据证实了居住在帕泰岛上的“法茂人”与中国的种种联系。
来到祖先故乡,沙里夫十分高兴。她说,她在肯尼亚就知道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很快。此次来华,她还特别学习了中文。在今天的首映式上,她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对大家说“你好”、“我爱中国”,并应邀唱起了肯尼亚歌曲。
尤其让沙里夫兴奋的是,她的愿望终于实现:经中国教育部特批,她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来中国读大学。
据悉,沙里夫今、明两天在南京活动后,还将参加江苏太仓市举办的“郑和航海日”系列庆;疃约霸诒本┚傩械摹吨:拖挛餮蟆返氖子呈交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