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六月十九日电 题:盖棺难定的南京郑和墓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南京郑和墓位于风景优美的著名佛教“牛头禅”发源地牛首山南麓,现江宁区境内。记者来到郑和墓,但见此墓前傍水库,后靠大山,峰峦环抱,风水极佳。墓地居于一个小山坡上,占地面积约二十亩,南北长三百米,东西宽六十米,高约八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保持了回族及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和风貌,当地人称此山叫“回子山”,称墓为“马回回墓”。
郑和墓前台阶有四组七层二十八级,寓意郑和七次下南洋,历时二十八年,遍访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记者看到郑和墓正在全面整修之中,新建了一座石质牌坊,扩建的陈列室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并更名为南京郑和史料陈列馆。
南京郑和墓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参观。一位长期研究南京地方志的业内学者称,郑和墓究竟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众说纷纭。通过长期研究和查阅资料,他发现此处的郑和墓可能是一处牵强附会的历史遗迹,其中埋葬的是不是郑和,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认为此处为郑和安葬墓的学者考证,《郑和家谱首叙》云:郑和“止(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诏以立功之处建立!鼻逋巍渡辖较刂尽罚骸芭J咨,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墓山麓”。该志(系上元、江宁合志)所记,郑和死于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赐葬于南京。
但有的学者认为清朝的文献不可信,由于当年指认“回回山”古墓是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也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郑和一四三三年四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七月返回国内。这就是说,郑和去世到船队返国历时三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地处热带,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很可能葬在古里、苏门答腊或爪哇。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顾问马光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最新研究成果,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季士家、郑和后裔郑自海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得出结论:南京郑和墓并非衣冠冢,而是名副其实的郑和安葬墓。
这些南京的专家学者和郑和后裔一致认为,南京是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大本营”,六次下西洋后郑和又出任南京守备六年,象郑和这样显要的人物,葬在南京,对皇上、对死者,以至对其子孙后代都有了交待;明代中国水银防腐已盛行,明代大小贵族均知尸体防烂之术,郑和之前的明朝政要死后用水银防腐四月以上也有先例;据记载郑和宝船上有专门的停尸间,并为下西洋的要员准备了两口棺材,印度洋的气候适宜尸体的保存;郑和病逝后,他的副将王景泓是急速率船队运着郑和的尸体返航的;郑和是一四三三年由明朝宣德皇帝赐葬,皇帝决不可能赐葬一个空墓或衣冠冢的。
尽管如此,郑氏后人至今并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此推测,这桩学术公案还没定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