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个人信息被出卖大致有以下几个途径:
从政府相关部门窃取 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而且绝对是齐全和真实的,由此吸引了众多中介公司的青睐。在这样的单位里有一个靠得住的“朋友”,就能获得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到办事单位买取 人们在买车、买房、看病、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报名考试、求职、甚至征婚时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
用市场调查的方式套取 雇佣学生或调查员利用打电话、路访、入户调查、邮寄等方式做某项市场调查。以礼物赠送的方式吸引人们,在人们画完钩钩叉叉后,他们又会恳切地要求你填上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电话,甚至个人收入等内容。
恶意套取 一些人有意识地在网上刊登个人求租求购的信息,或以举办公益演出、各种比赛和会议为由,诱惑人们留下详细的私人信息。
安装监控设备 一些企业老板为了监视自己员工工作是否认真工作,随意在员工工作区安装摄像头。某些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作弊,也会使用这种办法。
如果说以上的途径只是以往社会获取个人信息的传统手段,而现在运用网络窃取信息的人则越来越多。中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网络登录申请邮箱、注册网站会员名、进入聊天室、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可能被泄露。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网络上的一些“间谍”病毒和已经普遍采用的电子监控程序(cookies文件),不仅可以收集用户访问过的网站等信息,甚至还可以盗取用户银行账户密码。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孙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