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会如期举行。3个半小时的听证过程中,与会代表围绕哪些焦点话题展开辩论?
定位
以“遗址”为主还是以“公园”为主
圆明园的定位是本次听证会的首要话题。作为“遗址公园”,圆明园应以“遗址”为主还是以“公园”为主?
圆明园管理处代表在认可“遗址”功能的同时,也强调了它的“游览休息功能”,认为“应通过对遗址的整体;,对山形水系园林植被的整体恢复和建设遗址,使人们感觉到过去皇家园林的风貌”。一些专家则认为,圆明园功能应以遗址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认为,圆明园应该突出其遗址性质。我们要尽量保持圆明园被毁坏的原貌,不应把“清理”山形水系改为“重现”当年的山形水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李楯说,圆明园管理处修造原来没有的、与遗址无关的游船码头,开展游船、快艇这样一些商业运营活动,破坏了遗址原有的景观和气氛。北京大学教授李迪华说,圆明园是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文物;さノ,而不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改变的公园和游乐园。
防渗
工程利大还是弊大
--ADV_CONTENT-->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认为,湖底防渗透有利于;ど低。她说,防渗的方式不违背文物;ぴ,不影响历史园林的;。
圆明园管理处代表说,防渗工程留有覆土,可以栽植水生植物,以保持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湖底防渗有利于维持、;ぴ裁髟暗纳低,对调节周边小气候有积极作用。一些专家则认为,防渗工程破坏了圆明园的生态系统和古典园林特征。
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认为,防渗工程使活水变成死水,真水变成假水,自然景观被人文景观代替了,与原来的园林设计思想背道而驰。
北京大学教授崔海亭说,圆明园为了增加水深,挖去1米左右的淤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改变了湖泊的底质条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底衬、侧堵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正常联系,水环境也会受到影响,这对水生生物和近岸植物将是灾难性的。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皓说,防渗膜可能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长,这对水质净化极为不利;铺膜防渗后,减少湿润地区中的有氧环境,使微生物菌群发生厌氧反应,产生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红旗说,一定时间过后,在紫外线照射和微生物作用下,聚乙烯土工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出具了防渗工程前后的对比照片后说,“自然之友”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对圆明园做生态调查,通过观测比较,湖底铺设防渗膜已经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鉴于对防渗膜利弊的各自认识,一方认为应坚决拆除,一方认为应予以保留。
水量
恢复到几百年前的样子,还是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维持现有生态
北京缺水,圆明园缺水,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墒,圆明园到底需要多少水呢?
圆明园管理处代表认为,经初步测算,如果圆明园要想常年保持1.5米深的水面,满足游客游船的需要,每年蓄水量要达到900万立方米。
李皓博士展示了清代圆明园的画幅照片,指出,在水量充足的清代,圆明园的水面也是以80厘米左右的浅水为主,如今要想恢复从前的水面是不现实的。
北京市文物局代表认为,能否把现在的水面减少1/3左右,让其成为湿地。湿地也是游客愿意去的地方。
水源
以防渗为主还是以节水为主
如何确保圆明园每年有一定的水量,来维系现有的生态系统?
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认为,防渗工程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北京在现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下,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应该本着“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可持续利用”的方针,用三句话来解决: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对此,圆明园管理处并无异议,并强调,他们在规划中考虑了节水和雨洪利用等问题。
但是,多位专家对此提出质疑。李皓博士说,圆明园把许多原来透水的石板路改为不透水的水泥路面,并砍伐了许多山坡上的灌木,改种大片高耗水的冷季型草坪,而且经常大水漫灌,人为增加了耗水量。俞孔坚教授展示了他前几天拍的圆明园在西部大量砍伐灌木、乔木的照片,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对此,钱易院士说,砍伐那么多乔木、灌木,想改建成人工的草地,把节省水的植被改建为浪费水的东西,这是不对的;修建这么多码头,搞游船,也不符合节水的要求。吴良镛院士认为,找水源不可能只考虑调水、防渗,更应考虑利用天然的雨水。由于大面积路面硬化,北京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空军指挥学院老师李小溪等代表说,清河污水处理厂就在圆明园附近,应该考虑把处理后的中水引来补充水源。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陈鸿汉则强调地上、地下水的循环。地下水和地表水不可分割,圆明园地区的周边渗透性很好,让水渗漏将加速水的循环。如果从水务角度来说,一减一等于零,我并没有夺取其他水源,而是我自身的一个循环。中国农科院教授姜文来认为,应考虑圆明园的补水问题。北京市圆明园的水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对于生态用水要采取特殊措施进行保障。
决策
程序是否科学、合法
圆明园管理处代表坚称,防渗工程的决策程序是科学、合法的。他们说,整治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复;同时,工程指挥部采取依据规划,聘请了专家顾问组,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家论证会,采用土工膜防渗的方法,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此,许多专家表示质疑———
李楯教授指出,在国家环保总局4月8日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当时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都表示,他们没有批准圆明园管理处的防渗工程。上述两部门在批复中明确指出,“整治的内容应以清运地表上以及园内水系中的垃圾渣土、整修驳岸为主,不得扩大整治范围”,防渗工程并不在“批准”的范围之内。李楯教授指出,《文物;しā饭娑ǎ骸拔奈锉;さノ坏谋;し段诓坏媒衅渌ㄉ韫こ袒蛘摺诰虻茸饕怠;“对文物;さノ唤行奚,应当根据文物;さノ坏募侗鸨ㄏ嘤Φ奈奈镄姓棵排肌。而圆明园管理处进行的湖底防渗工程、河道、湖底深挖、修建游船码头等工程,显然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钱易院士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法》是2003年9月开始实施的,所有建设工程、所有建设规划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圆明园应该补上这一课。
李文华院士补充说,环评应该组织多学科专家的参加,既应该包括水文方面的专家,也应该包括生物、土壤、景观、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
许多代表呼吁:鉴于防渗工程已经违反了《文物;しā泛汀痘肪秤跋炱兰鄯ā,除了依法补办有关手续外,有关部门应该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千万不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防渗工程进行了数月之久,一直未纳入有关部门的监督视野,直到被媒体报道才公之于众,问题何在?圆明园学会潘从贵等许多代表强调,应尽快成立以北京市政府牵头,文物、园林、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专家决策组,强化科学、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决定圆明园重大事宜。
“多听专家公众的意见,不能拍脑袋定项目!惫一繁W芫指本殖づ嗽涝谔せ峥贾凹蚨滩痛舜翁せ崮康氖彼。钱易、李文华院士等代表认为,听证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防渗工程本身,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科学、民主决策观念,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听证会开完就完了吗?此次听证会的主持人———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告诉记者,将在考虑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环评结果,妥善解决有关问题。(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新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