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中日之间在一些政治议题上的对立没有影响两国间的经济往来,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有增无减,中日经济交流合作强化深化的势头方兴未艾
本刊记者/苏琦特邀撰稿/陈言(发自日本)
2005年——二战结束60周年,人们期待着中日政治关系能从“政冷”的状况中转变过来。但从过去两个月的情势来看,中日政治关系似乎从“政冷”走向“政冰”。与此相对应,中日间的“经热”能否维持正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人已开始从“政冷经热”议论起“政冷经凉”。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日前赴日,采访了日本政界、财界、企业界、学界等方面的人士。
采访发现日本企业没有减少对华投资,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虽然日本政治中显现出了不少右倾保守的趋势,但在对华关系上,日本政治与经济出现了分离,中日经济交往将更为频繁和深入。
中日关系的新“政冷”和日本政治家的“台湾感觉”
日本政府邀请李登辉于去年12月访日,日本防卫大纲公开把关注重点对准了中国,日本在钓鱼岛的小动作,美日安保咨商会针对台海问题的声明——2005年前后,中日“政冷”不断被添进了新的内容。这其中,台湾问题正成为日本右翼势力频频出打的一张牌。
一直为“台独”营造舆论的日本右派报纸,在日本政府决定在爱知博览会期间(2005年3月25日至9月25日)免除台湾居民入境签证后,立即在报纸头版上发表文章说,这让李登辉访日终于有了可能。而日本政府事实上在12月就突然宣布给李登辉发15天的签证。这让右翼势力大喜过望。
日本政府不是不知道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对于李登辉访日会出现的种种麻烦,对于日本尾随美国对台海局势“公然”表示关注可能导致的中日关系的倒退,日本政府究竟什么态度,《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东京接触了经常发表亲台言论的参议院议员武见敬三。
“我大学毕业后去台湾留学,在台湾有很多朋友!蔽浼豢诰捅砻髁怂吞ㄍ宓墓叵。
武见敬三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应该和平解决的问题,这是1972年签订的日中共同声明中的一个内容。我们要强调的是海峡两岸和平解决问题,日本在能合作的地方进行合作。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也不支持中国在福建省加强军事力量。通过政治和谈,通过不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这是我的基本立场!
日本政治家中有不少人在心理上对台湾有种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年轻政治家尤其如此。原因何在?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日本众议院议员、日本前外相河野洋平的儿子河野太郎。说到日本政治家的“台湾感觉”,河野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1972年日中邦交正;院,自民党决定留一个部门保持和台湾的关系。自民党青年局属于党内的小字辈,对政策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就让青年局负责起了和台湾的交往!
河野说,青年局的人到台湾去了以后,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干,每天和台湾年轻政治家在一起喝喝酒,唱唱卡拉OK。几十年过去了,自民党青年局的人现在成了党内的重要干部,台湾过去的那些年轻政治家也都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台!坝胁簧僖樵弊苁且栽谔ㄍ逵卸嗌倥笥盐!焙右疤伤。
这种心理上的与台湾的近距离,与面对中国迅速发展时的心理不适,正好形成一股有意无意间推远中日关系的合力!叭毡疽恢备婷拦,没有自己的大战略。在自民党和民主党高层中,不存在知道如何与中国正确打交道的人物!焙右疤善母形弈蔚刂赋。
在这种情势之下,中日“政冷”僵局一时还难以出现较大的转变。
日本国内的政经分离与中日“经热”的延续
那么,这种局面是否影响到经济层面,导致中日经济关系渐行渐远,出现“政冷经凉”的局面呢?《中国新闻周刊》在东京就此问题采访了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主席小林阳太郎。
小林阳太郎除了担任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主席外,也是日本最大的经济团体——经济同友会的终身干事。作为富士施乐公司的董事长,他是日本财界领袖之一。小林曾以个人的名义在去年9月直接批判过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那以后不断有右翼的宣传车开到小林家门口,采取谩骂、放噪音的形式向小林施加压力。2005年年初,有人往小林家大门口放置了火焰瓶,让压力进一步升高。就在本刊采访他的前一天,小林回家拆看来信时,还发现有人寄给他了一发30毫米口径手枪的子弹。
小林阳太郎认为:“现在日本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出现了分离!彼赋,泡沫经济的破灭令日本经济界对长期以来政、官、商之间过分紧密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因此目前日本政经两界的关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这或许也是日中间的“经热”没有能够推动“政冷”改观的原因之一。今后该如何妥善处理这种分离的状态,加强日中两国的经济交流,日本企业确实面临着不少课题!暗忧坑胫泄墓叵,这是日本主要经济团体的一个共识!毙×炙。
在中日政治关系不那么和谐的时候,中日经济交往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其原因何在?小林阳太郎分析,还是由于中日之间存在经济上的互补,经济交往对两国都有利。
1月26日,日本财务省发表了一组让日本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但又多少有些意外的数字:战后日本最大的贸易国从美国转为中国。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包括香港在内)比上一年增加了17.0%,达到22.2万亿日元,比只增加了1.1%、数额为20.5万亿日元的对美贸易要高出了许多。而且这种趋势短期内不会出现逆转,中日贸易今后还会不断地壮大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企业把生产据点转移到了中国,是日本企业调整生产结构的结果。
回想2002年,当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进口产品最多的国家时,“中国威胁论”曾一度风靡日本,日本媒体也大大地炒作过。
但是,在日本对华出口迅速增长以后,“中国威胁论”渐渐消退。按日方的统计结果是,2004年与2002年相比,日本对华出口增加了2.44倍,进口只增加了1.71倍。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界正在加紧对华投资,尤其是加大了在高附加价值的零件、材料、半导体制造装置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欧姆龙公司的涉外部主事立石真太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欧姆龙将在2006年向中国投资300亿日元,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500亿日元。到2008年欧姆龙在中国的总销售额最终将达到1500亿日元!
日立制作所专务董事中西宏明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明了他们更大的一个设想:把该公司的中国业务经过整合后,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力量 除了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家电产品外,日立现在在中国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生产发电设备等大型机电产品。中西说:我们要把日立的技术捆绑到一起,为中国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为此,日立到2006年要把对华业务规模扩大到70亿美元(相当于7200亿日元)。
《中国新闻周刊》还采访了新日铁、京瓷公司、朝日啤酒、资生堂等一系列日本企业,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但在中国业务上意愿相同:看好中国发展,愿意加大对中国投资,并加快从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到以中国为消费市场的转型。此外,日本经济界人士还普遍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次第举办,中国经济发展在今后五年内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