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十日电 题:中国能源困局待解 信息化堪成“救局奇兵”?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刚刚过去的二00四年,发生于中国经济学界的两场争论获得了民间的广泛关注。其一为围绕国企产权改革展开的“郎顾之争”,其二则是针对中国是否应该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的“吴厉之辩”。
事实上,始于二00三年夏季的“能源荒”是将有关“重化工业”话题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始作俑者。
自二00三年夏季以来,中国各地煤、电、油、运呈现总体偏紧态势,“拉闸限电”、“煤炭紧张”、“油价高企”成了用以叙述过去两年经济运行的关键词汇,而以能源、原材料消耗为基础的“重化工业”则成了众矢之的,能源瓶颈的凸现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对“重化工业阶段”的理性审视。
在对耗能过高的“重化工业”的质疑或支持声中,一股声音却趋于一致,即“信息化”或可扮演“救局奇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
不难理解的是,拥有可共享且可再生属性的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时不但会减少对材料及能源的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亦会避免产生新的污染,这将大大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二0二0年GDP再翻两番的远景目标激励下,若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降低信息成本,无疑将对中国摆脱能源困境起到积极作用。
实际上,这种观点亦已获得了官方的积极回应与支持。
在十日此间举行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考虑到中国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如果再按照以往发展模式发展工业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发生重要转机,做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在此之前,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亦已通过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视信息资源为与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对“信息化”一片热烈响应声中,一种近乎极端的声音亦不得不加以注意。这种观点认为,“重化工业不适宜中国实际,中国既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应成当今及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或主流!
针对这种提法,有关专家已明确指出,工业化与信息化并非对立关系,在逢遇能源困境的当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助信息化加速工业化进程,才为真正的解决之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世界信息化格局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能否成功完成能源困局“救局奇兵”的重任,还需决策层、执行层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及合理布局,亦惟其如此,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美丽前景最终才不会成为镜花水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