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5日电 人民日报消息,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呼吁,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
据张晓介绍,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资源具有与一般经济性资源不同的特殊性,是;ば宰试,同时也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应为全体人民享有。作为公共资源,景点门票定价的基础不是依据开发、;、管理资源的需要,而只能根据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但在国内比较著名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已成为最大和最直接的经济收入。大部分遗产地的门票趋向高额化、市场化、贵族化,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共性质。
谢凝高分析说,中国对自然遗产的管理职能属于建设部,对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则属于文化部、文物局等。以全国17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中央一级管理单位是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但主要管理权力都下放到了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实行景区管理有很大的局限:一是地方政府考虑从自身利益出发比较多;二是部分世界遗产是由较低级别的区县(市)政府管理,凌驾于这些管理处的机构太多。此外,中国177个风景名胜区,国家每年只拨款1000万元。一些风景名胜区只好用门票收入补贴管理费用。
张晓认为,在这种分权管理体制下,国家只给政策、不给经费,靠门票收入自收自养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区非常普遍;而地方政府、景点管理机构则对门票收入有着更高期望。有些遗产地还将部分门票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
谢凝高则称,目前,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区构成的最大威胁是失控的旅游开发,尤其是错位的、超载的旅游开发。这已造成国家级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
就北京市6处世界遗产景点门票调价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张晓指出,6处世界遗产门票涨价,就是进一步改变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的公共性质,将国家和政府对于公共资源的;ぴ鹑巍昂侠砗戏ǖ亍弊聘。表面看来是一些遗产地和风景区门票收取过高,深层次上则是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侵犯了公众利益——这种制度安排的直接结果给公众参观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设置了高门槛。(倪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