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城乡贫富悬殊的继续拉大,造成了城市和乡村在感情上的两败俱伤
从乡间来,在城市里拥有体面的工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城市化步骤的加快,农村出身的城市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并且惟其多,他们具备了由一个小群体发展为一个阶层的前提条件。
城市化催生“望乡”人
据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分析,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骤大体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建国后到50年代中期,人们不受户籍限制,自由迁徙;第二时期,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加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使得城市化步骤基本停滞;第三个时期,80年代改革开放后,虽然户口没放开,但由于政府的号召,人们流动到城市打工;90年代末到现在,在房地产的催促下,一些城市长期或短期地把户口有条件地放开,让外地有钱人进城买房,刺激城市房地产市场。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而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长远来说,户籍一定要放开!钡彻⑷衔,很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城市的房地产。眼下,中国中部地区房子空置率超过了30%,也就是说,100所房子就有30所是空的。人去房空,去了哪里? 城市。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让城市里的房地产空前地热了起来,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大概是38%,这其中包括一年中有半年在农村生活的1亿民工。
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有1亿左右的农村人通过正式渠道,考大学和当兵,稳定地转移到城市,成了城市人。现在,这一批人正当20岁出头到40岁左右,是中国城市里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有较好的文化教养,占据着比较重要的社会位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下社会的话语倾向。
受不同的学校就业分配制度影响,以及各个时期人的就业观念变迁,这批人按年龄大小,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很明显的分布特点:40岁左右的人中,从政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较大,30岁左右的做媒体、医生、律师等职业者很多,而20多岁的,还在不断地深造或在市场中作跳槽状,职业状态更自由。
城乡差距使乡愁更愁
虽然,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关注乡村,但说到底,就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而这,已不是仅靠关注就能解决掉的。
朱兴和觉得自己是一个面对家乡无能为力的人。当初被亲戚朋友寄托的“改变他们现状”的期望,现在根本就实现不了。他硕士学的是中国古代史专业,马上就要毕业了,但仍感觉自己能力太微弱,对乡民爱莫能助。
经过深入的调查,朱兴和说,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悖论:一方面,即使经济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但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中大部分人必定会从经济停滞中受害。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在一次演讲中说,今日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社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社区。
以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城乡经济差距指标为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到90年代中期,差距扩大到3.3~3.4倍,21世纪初叶,两者的差距更扩大到了超过3.5倍的水平。
相比城市,农村越来越穷。城市望乡人,只能望乡兴叹——
于是,在贾樟柯的电影《站台》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年轻的崔明亮张军钟萍们从山凹里冲上去,在铁轨旁,向轰隆驶过的火车,发出一声声长长的尖叫。
但,载着城市梦想的火车没有为乡下人停留哪怕一秒。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李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