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电 题:手术戒毒不该是吸毒者求治的最后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谈戒毒治疗
作者曾利明 付东红
“脑手术戒毒不应该是吸毒者求治的最后一个选择,继美沙酮之后,丁丙诺啡是一个新的更有前景的治疗药物;今年十月美国也推出了包括采用中医“针刺戒毒”在内的“非侵入”、代价小比较成熟的戒毒方法。如果用这些方法戒毒都失败,再对大脑进行比较剧烈的干预手段也不晚”。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对戒毒者的忠告。
作为神经科学专家,他对卫生部宣布“暂停颅脑手术戒毒”十分赞同。他说,人脑的深部有与愉快和奖赏有关的脑区,因为有这些原始的脑功能存在,使摄食、性活动等基本需求与愉快的感觉相连,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目前神经生物学研究已经找到一些被称为“奖赏系统”的关键部位,对其进行刺激,动物会呈现愉快表现;用特定的化学物质也可引起类似的效果。而烟、酒、吗啡、海洛因、可卡因、摇头丸等等都可直接、间接兴奋这个系统,从而这类易于成瘾的物质成了激活“奖赏系统”的捷径,或打开“欣快”之颠的钥匙。这就是毒品引起欣快感关键。
韩教授认为,脑内并不存在毒品专用的神经通路,而很可能是毒品是利用了人的正!敖鄙拖低场笔怪咝Х⒒,到达极点。以此推论:彻底毁损这个生理系统,很可能会影响到生理上应有的食欲、性欲等正常功能,但这只是一个推论,目前并没有明确答案。
他说,由于脑细胞破坏后极难修复或再生,对颅脑手术更应慎重。他自己就有国这样的教训:一九五一年,他的一位患者因癌症转移发生严重疼痛而做了“前额叶切断术”。手术后患者的性格发生剧烈变化,从焦虑抑郁转为对任何事包括癌痛都采取“无所谓”态度,甚至谈笑风生。此后不久,卫生部发文明令禁止此项手术。该手术也曾应用于严重的躁狂型精神病的治疗,术后患者由躁狂转为冷漠。
事实已经证明,脑手术确有可能引起人的精神、心理、性格发生改变。现代的微创手术对脑损伤较小,可能使不良反应减轻。但如果对手术的范围不加严格界定,各医院各行其是,在“保守商业秘密”的盾牌下,将活人的脑作为试验场,不受任何制约,甚至企求由此获得“诺贝尔奖”,为追求高额收入而盲目加以推广,其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在临床开展一种带有潜在危险性的新疗法,应该提出开展此疗法的科学依据,包括文献资料、动物实验数据等,由本单位和上级部门审查批准,立项执行。
韩教授强调,手术暂停并不是不再开展研究。有关戒毒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评定、药物依赖、戒断症状、与环境的关系等都需要长期的临床实验和观察,只用几周或几月,就宣称“戒毒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找出戒毒效果和不良反应与手术部位和破坏范围的关系的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对今后进行手术治疗有重大参考意义。
为此,他建议卫生部组织独立的专家组,从现有全国范围已做过该手术的医院中,选择资料较完整的二到三家医院,收集手术后一至二年的病例三百例,按统一标准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该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脑手术戒毒为何引起如此关注?一是因吸毒导致家破人亡,危害太大;二是求医无门,迄今仍无明确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有的吸毒者家长明知手术价格高、风险大,也甘愿去做。有甚至抱者“宁可领回一个白痴儿子也比守着一个吸毒儿子强”态度去手术。
韩教授把这些作为对医务人员最强烈的鞭策:“科学研究应力戒浮躁和急于求成,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坚持把科研思维与宽厚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人民期待的、高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