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0日电 在南京城西江东门,有一座纪念性的建筑总是吸引着国人,甚至是世界的目光,这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上海文汇报报道,南京大屠杀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如今,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在原子弹爆炸处建造的和平公园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中国在南京建成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尚未提出申请,甚至不符合成为世界遗产的基本条件。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外观呈纪念性的大型陵墓状。纪念馆现占地3万多平方米,由东南大学著名建筑师齐康教授设计。
申遗难在占地面积不足
纪念馆建成后,留下了日军残杀30多万南京人民的罪恶铁证。落成后的纪念馆每年吸引60万左右国内外游客。
纪念馆吸引了大量前来凭吊、悼念的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自1985年建馆以来,至今已累计接待海内外参观者800多万人次,仅日本参观者近年来每年就有5万人次左右,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民间外交及国际和平友好交流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其占地面积仅2.2公顷,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占地面积必须在5.33公顷以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连基本的申请条件也不具备。
1998年以来,纪念馆一直成为各级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政协委员们分别就拓展纪念馆、控制用地、;ぶ芪Щ肪、创造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问题,先后在各级政协会议上有过多次提案:
1998年,全国政协委员、科学院院士齐康等提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应“按世界文化;ひ挪娑ㄉ瓯ā。
1999年,齐康院士提出了纪念馆的扩建问题。在“扩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东侧用地等的建议”提案中,他明确提出:“按申报世界文化;ひ挪娑ɡ┙湍罟莸挠玫胤段В杭次髦辆穆,南至纬六路,东、北至原茶亭东街,面积共111亩!
2003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提出了“进一步发掘江东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规划”,朱成山提出,在该馆现有土地的基础上,向西拓展至经四路约60亩,向东拓展至苏桑修理厂及部分民宅在内约17亩,兴建标志碑,纪念性公园,拉贝、马吉等外籍友人纪念园,日军侵华暴行史馆,学术研究中心和国际和平交流中心等项目,使该馆的规模与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匹配,创造条件尽早申报世界文化;ひ挪。
扩建迫在眉睫
2004年3月1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结束了收取门票的历史。免费开放以后,纪念馆日均接待参观人数达8000人次,节假日参观人流量甚至突破了1.5万人,而纪念馆一天最佳的接待量应该在2000人左右,接待任务相当繁重。参观人数比免费前超出了十几倍,使得面积不大的纪念馆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给纪念馆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作为国际和平友好交流的重要场所,江东门纪念馆亟需一个更大的舞台。
纪念馆扩建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南京市民几乎一致的支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感叹:“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宅巍说,现在的纪念馆确实有点小了,每年“12·13”搞集会的时候感觉更明显,扩建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在丰富内容的同时,更应辟出一块较大的地方让人们来悼念。目前纪念馆的场地面积与展示内容不相称,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展示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而且展示也应是立体的、动态的展示。
家住中山东路一个家属大院里的孙学兰老人今年70岁,在她3岁那年,疯狂屠杀南京市民的日本兵用火钳戳伤了她的一只眼睛。至今,眼伤仍然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老人说,虽然她幸运地活下来了,但是这60多年里,很少有人理解她,甚至还有人嘲笑她!跋衷谟惺毕胂,心里还有点难过!崩先怂担骸肮也罾┙湍罟,说明政府对这个事情很重视,说明遇难的同胞们没有被忘记,这对我们幸存者来说,也是一个安慰!
扩建定位:“强调史实、呼唤和平”
大屠杀幸存者一天天在变老,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应该是承载这段历史的纪念馆。对于新的纪念馆建成什么模样,专家们一致认为江东门纪念馆基本定位应该是“强调史实、呼唤和平”,建成后不但是我国最大的实物史料型纪念馆,也是世界和平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所以最后的形状很可能是一艘“和平之舟”的模样。专家们认为,扩建后的纪念馆应该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再现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深刻展示其作为人类的苦难的悲剧意义,充分发挥其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警世作用。因此在史料陈列上应该增加抗战史、二战史的内容,同时设立细菌战、日本劳工、慰安妇等专题展示厅。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就制作了原子弹模型陈列在馆内,因此新纪念馆也可将通过制作模型等形式,更好地展示历史的每一个瞬间,而这种模型有的是比较大型的,有的甚至一个就能填满一个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