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的抽样人数和对象是决定民调可靠程度的关键。在美国,一个可靠的全国性调查将对至少1000名可能投票的选民进行调查,抽样误差不能超过上下三个百分点。
民调落后却赢得选举的先例
像蒙娜·丽莎或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再全面的民意调查也会引发不同的解释。另外,民意调查给这方面的记者和舆论人士建立起一系列期望值。这样,民调人员和舆论人士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所谓“常理”。这两方面人士都希望看到在竞选中出现违背常理的候选人。因此,历史上不乏异军突起、背离初期调查结果所指趋势的候选人。
以尤金·麦卡锡(Eugene McCarthy)参议员1968年大力反对越战和与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的角逐为例。尽管当时反战情绪在美国扩大,但任何人都没有料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明尼苏达州参议员能对实力强大的约翰逊总统提出任何实质性挑战。
然而,第一次预选(即新罕布什尔州预选)结果显示,麦卡锡赢得了41%的选票,约翰逊赢得49%。虽然其实约翰逊总统的名字并不在选票上──这要待那些想投他一票的人提出,但是,舆论人士仍然认为,麦卡锡大大超出了选前民调的所有预期,继而宣布他获胜。麦卡锡的“胜利”震惊政坛,约翰逊总统在此后两星期内做出不竞选连任的决定。
另一个类似的舆论人士宣布的胜利发生在1972年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预选中。曾于1968年短暂举起反战旗帜,并随后领导了民主党内的改革运动的南达科他州参议员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向当时在总统提名竞选中明显领先的埃德蒙·马斯基(Edmund Muskie)发出挑战。麦戈文个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他在新罕布什尔州预选中的得票率可能超过40%;因此,他聪明地向媒体表示35%的得票率就将令他满意。当他赢得43%的选票而马斯基赢得48%的选票时,新闻界(与1968年一样)认为,麦戈文这位挑战者超出了舆论人士的预期,因而“获胜”。
同1968年一样,这一“胜利”被历史学家认为使麦戈文得到了在新罕布什尔州预选中取胜所能带来的最大好处:媒体报道、捐款和声势。麦戈文借势赢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在大选中惨败给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
1976年,前佐治亚州州长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刚刚参选时被华盛顿媒体记者称为“吉米谁”(Jimmy Who)?ㄌ卦谛潞辈际捕萃逦槐人忻拿裰鞯澈蜓∪私侵鹗庇昧28%的选票,足以把他推到领先地位,并最终赢得提名。
所有这些事例都说明,选前民调可以被用来巩固或削弱领先者的地位。民意调查的确能为竞选报道定下基调,并使人感到对预测胜利有某种常理可循。
备受争议的投票后民意调查(Exit Polls)
自1970年代以来,投票后民意调查成为美国全国大选和各州选举中的一个主要做法。由于它力图根据刚刚投过票的人提供的情况预测谁在选举中获胜,因此,这类民调也可被称为是当今各种民意调查中最有争议的一种。投票后民调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名声扫地,因为几家主要电视网错误地利用这些民调信息,前后两次对谁在佛罗里达州获胜做出错误的预报。
宣布当天获胜者的捷径
然而,投票后民调如果得到正当使用,可以成为民调人员、媒体和学术届人士手中的重要工具。除用来在选举当晚尽快推断出获胜者外,这种民调还会让专家和政治学家了解具体人口群体的投票趋向以及人们所表述的选择理由。这些调查还有助于民调人员判断选民在今后选举中的投票规律──预测各个人口群体大约会有多少人参与投票。这对今后在关于政策问题的选民抽样调查时做到具有代表性至关重要。
但是,利用投票后民调来推断获胜者会造成一些问题。不论投票后民意调查的抽样程序多么周详,它仍只是抽样,这意味着会有抽样误差。在胜负难分的选举中,一个或两个百分点的误差事关重大。在2000年大选当天,根据选前民调和投票后民调的数据,各电视网都无法在佛罗里达州的计票工作全部完成前真正确定出是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还是阿尔·戈尔(Al Gore)得胜。但争先预报的压力把准确预报推到了第二位。
来源: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