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二日电 题:淮河治污投入六百亿子虚乌有 淮河水质回到原点危言耸听--访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
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针对前一个时期一些媒体关于“淮河治污十年花费六百亿、淮河水质回到原点”等报道,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权威部门的数字表明,十年淮河流域累计投入治污资金约一百九十三亿元,所谓六百亿投入纯属子虚乌有。他指出,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水质回到原点实乃危言耸听。
其实这场淮河治污的风波源于今年汛期,淮河由于下泄大量污水团,一些媒体认为淮河十年治污收效甚微。这位曾经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负责编制国家有关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参与国家环境;ぁ笆濉奔苹贫ǖ淖胰衔,仅凭一次水污染而否定十年治污成效也是十分不科学的。
他分析了污水团的成因:
他说,淮河流域降雨集中,每年初汛,淮河都要发生大大小小的污水带和污染事故,主要原因是淮河及其支流闸坝较多,各地为农灌之需,均在各闸坝内蓄水,以便抗旱。平时没有生态基流,每年初汛时上游各地相继开闸放水,在洪水推动下,闸内积存的污水集中下泄,形成污水带。自去年枯水期以来,淮河上游各大大小小的闸坝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闸上蓄积了大量的污水,既有工业达标废水,也有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他说,中国有句老话,流水不腐。闸坝内积存数月,即便是清水,也变成了污水。随着汛期来临集中弃闸放水,闸内蓄积的污水,还有大量面源污染随径流直接进入淮河干流,短时间内对淮河干流造成巨大的污染冲击负荷,远远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水污染事件是必然的。
他指出,客观地讲,淮河污染治理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支流污染依然严重,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但在看到问题的同时,应当客观评价淮河治理成果。如果没有这十年的努力,淮河的情况可能会比现在糟糕得多,今年的污染事件可能要严重得多。他说,十年淮河治污成效不容抹杀。
一是“十五”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二是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工业污染负荷的比重由治理前的百分之七十下降到目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三是生活污水处理量大幅度增加,治淮初期,沿淮四省没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五十六座,形成了日处理规模三百五十三万吨的能力;四是排污总量得到一定削减,而二00三年,主要污染物COD入河量没有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比一九九四年削减了一半左右;五是淮干水质得到改善,部分支流有所好转;六是沿淮群众的环保意识高涨。
邹首民指出,污染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污染反弹与遏制是长期、艰巨的工作。不能因为一次污染事故就全盘否定国家十年治淮的进展。
据悉,最近,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专门对淮河治污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邹首民说,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和;せ肪车乃匮沽。为推动和加快淮河治污进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力完善市场的基础作用,标本兼治,重点抓落实。借鉴国际上水污染控制的教训,应进一步提升水污染防治计划;强化国家环保总局的权力;拨给足够的资金,帮助城市污水系统的建设引导,尤其是收集城镇污水的下水道管网;对违法排污行为给予重罚;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