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记者(注:人民日报记者)在天津民主道23号曹禺旧居院墙上看到,紧挨着天津市文物局和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悬挂的两块曹禺旧居纪念牌的,是一个约60厘米高的墨写的“拆”字(如图),旁边还张贴着花花绿绿的各类“搬家公司”的小广告。旁边有的住家已人去楼空,三三两两收破烂的外地人正在曹禺故居外来回转悠。
曹禺旧居是一幢二层白色带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楼。记者在征得一张姓住户的同意后走进这幢小楼内看了看。但见里面基本格局和房屋结构以及木质楼梯、扶手、花砖地等设施都大体保存良好。据这位住户讲,“这里虽然写上了‘拆’字,但它是文物,未必真拆,只是为了让我们赶快搬走”。记者随后在曹禺旧居北边的一面墙上看到河北区重点工程拆迁指挥部华海分指挥部用毛笔在一张黄色大纸上写的通告,上面提到“拆迁范围东至三经路,南至博爱路,西至平安街,北至建国道”。而曹禺旧居正在此范围内。另外,通告上面还注明了搬迁期限在2月8日至3月3日。3月4日将开始断电、断气、断水。这时,几位拆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过来,他们见记者在此处又看又记便显得很警觉,追问“你抄这个要干什么?”当记者问询“曹禺旧居真的要拆吗?”时,几位工作人员未做回答便走开了。
记者当日还到距曹禺旧居不远的天津粮店后街寻访近代文化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诞生之地,遗憾的是那座老宅以及那条街已在不久前被夷为平地。
曹禺是中国著名的剧作家。1910年9月24日,他就诞生在天津意租界二马路28号,即今民主道23号,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而正是这段时光和这幢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的忧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思索人,思索人生,思索灵魂”。1930年,曹禺离开这里赴清华读书。后来,他先后写下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名著,而“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他童年那段经历的影子”。曹禺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罗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