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
“无线市话”的终结
马晓芳
从“横空出世”到随后的“星火燎原”再到近几年的“穷途末路”,小灵通终于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
从表面看,导致小灵通退市的直接诱因是小灵通占用了TD的频段,随着中国3G的启动,小灵通必然因为频段的清理而不得不“退网”。从深层原因看,小灵通退出的根本原因是原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以及中国网通(现在的中国联通)都已经获得了移动牌照,而在其他通信技术的竞争之下,小灵通只有退出。
在中国通信业,小灵通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因为它既不属于“手机”,也不属于固定电话。小灵通的退出,将意味着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通信时代”的终结。
1997年,小灵通诞生于浙江余杭,当时的小灵通并没有引起中国电信自身太大的注意。
此后,移动业务获得迅猛发展。中国电信开始思考如何发展移动业务,政策的限制让中国电信把小灵通推向了历史舞台。
小灵通的发展一度受到了其他运营商的“阻击”,同时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限制。2000年6月,当时的信产部下文,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政府明确了对小灵通的态度是“不鼓励不干涉”。
这是一个让中国电信喜忧参半的决定:一方面,小灵通的合法地位终于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另一方面,小灵通又被剥夺了“移动业务许可证”。一直到今天为止,小灵通的漫游功能仍未获得政府的明确肯定,因此,小灵通只能被称为“无线市话”。
不可否认的是,小灵通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形成了全新的收入增长点。从2003年开始,小灵通逐步突破北京、广东、上海等一级市场。2003年,小灵通的用户增速达到153%,2004年,增速也维持在50%左右。
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灵通更是打破移动资费坚冰的一把利剑,小灵通凭借绿色环保,特别是低资费迅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到目前为止,小灵通在农村三、四级市场仍然拥有较高的占有率。
2006年,小灵通用户突破9000万,逼近1亿,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随着移动对固话替代的加强,小灵通的迅猛增速“戛然而止”。
随着移动资费的明显下降,小灵通的资费优势已经不再明显,由于电信和网通逐步停止对小灵通投资,小灵通的网络建设和信号程度也开始下降,加上无法漫游的先天性缺陷,小灵通的局限性逐步明显。
2008年的电信重组和3G发牌,让中国电信和原中国网通正式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移动牌照,小灵通——这一曾经代表了中国电信发展移动业务冲动的特定通信产品也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马晓芳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