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5月10日電 溫哥華山景墓園華人公共祭壇“安魂亭”焚寶爐的重建啟用,對加拿大華社具有重大意義。但在當天的重啟儀式上,只有老華僑和傳統(tǒng)僑團的代表,卻沒有見到新移民和新興僑團的身影。這一不盡如意的情景,令人倍感可惜。加拿大《環(huán)球華報》7日刊發(fā)社論指出,盡管時代在變,社會環(huán)境也在變,但新移民仍應多與老華僑、老僑團積極溝通,多關心社區(qū),追思先賢,因為現(xiàn)在身居加國的華裔享受的是先人篳路藍縷的開拓,受惠于前輩們有形或無形的恩澤。
文章摘編如下:
日前溫哥華市政府與溫哥華中華會館在溫市山景墓園(Mountain View Cemetery),為華人公共祭壇“安魂亭”旁兩個重新建造的“焚寶爐”舉行揭幕儀式,并上香致敬。
在當天儀式上,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率領三位市議員雷建華、周炯華、蘇安彤出席,溫哥華太陽報、Citytv等溫哥華英語主流媒體也有前往采訪。溫市政府更為重建焚寶爐提供三分之一資金,其余資金由中華會館和佛敎團體共同承擔。
溫哥華山景墓園華人公共祭壇“安魂亭”焚寶爐的重建啟用,對華社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點:
第一,在于保留加國華裔的歷史根脈,延續(xù)華族文化傳承。正如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所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二,以固定的物象形式,清楚地記載加國華社與主流社會的歷史聯(lián)系。建市于1886年的溫哥華是座年輕的城市,而安魂亭則建于1901年,華人墓地開始的時間應該更早?梢哉f華人墓園和安魂亭也是溫哥華歷史的一部分,是溫哥華的文化遺產。溫哥華市政府對此的重視也可見一斑。
第三,作為一個承前啟后的載體,將老僑與新僑結成“命運共同體”。通過這樣一個載體,使不斷抵埠的新僑民也有對歷史的銜接感,明白現(xiàn)在所享受到的國民待遇,斷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水有源、樹有本的。這種如同黃帝陵的軒轅祭祖,可使全球華人同歸一宗。
誠如羅品信市長所言,已逾百年的焚寶爐是華裔社區(qū)向先人致敬的場所,重建就是延續(xù)華人愼終追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正體現(xiàn)多元文化精神的所在。
在此,我們應該為溫市政府和中華會館擊掌,他們是在做著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這證明市政府不僅重視城市的歷史,也尊重華人的傳統(tǒng)習俗;中華會館作為團結溫哥華全僑的組織,為保存華人傳統(tǒng),延續(xù)鄉(xiāng)土情感,歷年來一直牽頭籌建和修繕安魂亭和焚寶爐,其努力亦値得稱頌。憑心而論,僑團做事,就是要像中華會館那樣為公而非私利,不要事事總是從小團體,甚至個人的角度出發(fā),借僑團和公眾的名義來博取所謂的“功名”。
本來華人公共祭壇的重啟儀式,是新僑團和老僑團重溫歷史共同緬懷先賢的一個時機,但十分遺憾的是,在當天的儀式上,只有老華僑和傳統(tǒng)僑團的代表,卻沒有見到新移民和新興僑團的身影。聯(lián)想到前些時候新西敏市政府召開有關華人歷史的聽證會時,也沒有看到新移民的參與。
上述這些不盡如意的情景,確實令人感到有些可惜。人們盡可以對此找出某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過去的祭祀先人的習俗,在新一代移民身上已經(jīng)找不到影子了;或者老華僑關心的事情,也不是新移民所關心的,等等。但是這些都似乎不應該成為新老僑團相互溝通形成共識的障礙,因為盡管時代變了,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變了,但是現(xiàn)在身居加國的華裔享受的是先人篳路藍縷的開拓,受惠于前輩們有形的或無形的恩澤。不了解昨天,就無法認識今天和預測明天。我們今天在加拿大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先僑爭取的結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誠然,新移民來到新的國土上,生存壓力甚大,但仍應關心社區(qū),向前人學習,這也是新移民加速融入本地社會之道。
謹望華社無分新老,團結一致,為更美好的未來攜手奮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