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被人们称做“海归”的归国留学人员日渐增多,一度以上宾礼遇优厚待之的“海归”逐渐不再吃香,有的甚至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不得不待业,人们戏称之为“海待”。是不是“海归”已经过剩了?我们还需不需要“海归”?一时间众说纷纭。
现状:数量骤增,质量骤降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出国留学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借出国成为“海归人才”衣锦还乡成为不少人留学梦的终极目标。
随着国人经济实力的增强,留学人员数量也在大幅增加,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达到12.1万,相比1998年的1.1万人,增长了逾10倍。根据最新统计,2006年当年出国留学生总人数为是13.4万人,其中自费生12.1万人。2006年归国的留学人员总人数为4.2万人。
遗憾的是,与留学生数量剧增相伴随的是留学生质量的骤降。在自费留学的大军中,不乏用金钱武装的富人子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除了吃喝玩乐,学业没有多少长进。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目的是花钱买个留学背景,而不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现实的情况是,这些靠金钱打造留学背景的留学生,正在成为“海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留学生”三个字的含金量不断降低。
困境:期望过高,落差巨大
在5月27日召开的第十届科博会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了3000元的月薪。这样的薪金水平显然无法满足那些顶着“海归”头衔应聘者的期望。一位在英国留学两年、花费50万元的“海归”明确表示,他所期望的万元月薪。巨大的落差,使越来越多的“海归”加入“海待”一族。
北京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分析认为,“海归”就业期望值太高、自我定位不准、“海归”人员增多、部分“洋文凭”含金量降低、国内学历竞争力上升等是造成“海归”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海归”水土不服,短时间难以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一些华而不实、眼高手低的“海归”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此外,出国留学的“偏科”问题也是形成“海待”现象的因素之一。不少出国留学生都选择学习商科和计算机专业,而这些学科也是国内高校的热门专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在能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国内学生接触的知识实际上和国外没有太大差异,且用人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开出上万月薪的“海归”自然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出路:做好规划,摆正心态
“海归”变成了不受国内企业欢迎的“海待”,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就个人来说,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海待”的命运而成为职场新贵呢?对此,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的教育硕士余文成说,想回国就业路顺利一些,留学前做好职业规划非常重要,最好把留学研读方向与就业方向结合,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如果想回国找到满意工作的成功率大一些,可以在国外工作一定时间积累工作经验,特别是与回国后计划就业方向相关的工作经验!捌涫倒诙韵喙匦幸档墓ぷ骶橐笸Ω叩,有了国外工作经验再回国就业,竞争力就大很多!庇辔某山ㄒ椋∽ㄒ悼梢匝∫恍└掌鸩降钟星熬暗淖ㄒ,而不一定是目前很热的专业,因为就业的时候这些行业未必热。
择业的时候,留学生要摆正心态,以有发展潜力的就业机会为重。(作者/刘锡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