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是最近半年以来中国民众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1月24日透露,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8%,比前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快,达到12.3%。而在去年12月份,单月CPI就上涨了6.5%,这一数据暗示在新的一年,物价走势仍相当不容乐观。
高企的物价让家庭主妇不得不精打细算,也让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人担忧会不会因此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措施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而截至1月25日,已有24个省份公布了列入临时价格干预的商品和企业目录。(新华社1月25日电)
政府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物价上涨过快,是消除民众紧张情绪的必要举措。不过,同样必要的,是要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因素,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民生问题,做出更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以从结构上消除物价上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制约。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这一轮物价上涨,并不单纯是国际因素使然,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因素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GDP规模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使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通过投资拉动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国内需求已有较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在不同程度上涨,环保和资金成本在增加,这些因素都使物价不能不涨。
中国以往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跟以往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关联。以农产品生产为例。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中国都把解决温饱即食品数量当作农产品生产的主要问题,同时农业发展一直是作为工业发展的依附。这种发展战略是应当时情况而制定,有其强大合理性,但又包含了对农民利益的不公平对待。经过多年努力,温饱问题在中国已基本解决,民众的食品需求,已进入由求数量满足到求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农产品价格因此提高,它带动食品价格上涨,所反映的不仅是食品价格相对市场需求的正常状态,也是对以往关注农民利益不够的反拨。
去年中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食品价格上涨。这对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必要的。但又要看到,物价上涨主要影响的是中低收入家庭,一些城镇居民因此减少了肉类食品的消费,不少家庭的消费水平有所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继续致力于将物价维持在较低水平,需要慎之又慎,因为物价总体来说还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正因如此,目前国家出台的物价干预措施是临时性的。从长远和根本来看,要防止物价上涨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就要对解决民生问题有新措施。至少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低收入家庭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增加补贴,以保证他们的日常消费特别是食品消费不受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上海已开始尝试。二是要通过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中下层收入民众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从容面对物价上涨压力。
只要民生问题解决到位,物价上涨并不可怕,民众在物价上涨中就不会丧失对发展前景的信心,也不会丧失对改变分配不均局面的期待。否则,如果中下收入阶层民众对改善自身生存处境,普遍不再抱有多大希望,物价上涨就必然引发大规模的心理恐慌,由此所造成的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就会冲击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深入开展。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民众对物价上涨的耐受性上,显然还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梦洲(北京 学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