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布下“恢恢天网”
尽管有了集成创新的法宝,但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并没有减少。
很快研制人员们面临新的问题:目前,深空探测都立足于地面建设测控站来实现对探测器的连续跟踪测量。由于地球的自转,单个地面站可连续跟踪测量深空探测器弧段最多只能达到15小时,为了增加对探测器的跟踪测量时间,需要在全球布站或开展国际合作。
最后,研制人员们选择了开展国际合作的方法,通过联网使用欧洲航天局以及智利的地面站,形成绕月探测工程“国内测控站(船)+国外测控站”的全球布站测控方案,使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这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是开创性的一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说:“欧空局参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合作,这为中国航天测控以后对外合作走出了一条新路。”据他介绍,嫦娥一号在地月转移过程中,欧空局所属的库鲁站、新诺舍站的测站为中国提供了服务,这是它们第一次参加中国航天的测控合作,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因为欧空局提供了测站、设备和全部操作人员,欧空局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的各种信息交换遵循国际标准协议进行。
11月1日12时至15时,北京飞控中心与欧空局所属的空间操作中心、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站及库鲁站实现联网。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站开始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试验性跟踪。通过新诺舍站,北京飞控中心接收了嫦娥一号卫星的遥测数据;通过马斯帕拉马斯站,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了遥测遥控、测距和测速的试验。
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与国外测控网的无缝连接,解决了现有测控系统覆盖面有盲区的问题,为地月转移段及月球捕获段全过程覆盖提供了技术保障。
北京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告诉我们:“这次采用航天网、天文测控网和欧空局网来测控,就是为了确!隙稹芤恢痹谖颐堑牟饪叵,不会迷途。以前执行任务还从来没有同时动用三大网,这些测控网的机制和模式不同,组织、管理和协调的难度很大,为此飞控中心制定了上千页纸的协同工作程序,正常情况下怎么做,非正常情况下怎么做,非常细致,一目了然!
“嫦娥”如何万里传佳音
我国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又叫月球探测工程,主要是通过卫星探测器了解月球的相关信息,为人类更加科学而深入地认识月球作出贡献。月球探测信息主要分为三大类: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信息;测量月表物质的γ和Χ射线谱信息;月球空间环境探测信息。
几天后,我们将看到期盼已久的月球照片,这批照片是如何获取并传回地球的呢?
绕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李海涛告诉我们,在嫦娥一号卫星上安装有月球探测器,通过这个探测器获取月球表面和空间环境的信息。他说,月球探测信息在被探测器获取后,还要转换成宜于向地面传输的数字化信息。探测器每天获取并存储的信息总量非常大,要远距离传输这些大容量信息,必须将数字信息调制到宜于远距离传输的发射频率,以较高的传输速率进行传送。配置有大口径天线的地面接收站,将接收到的这些微弱的探测信号放大,解调,还原成数字化的探测信息。
“简单说来,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并在计算机上查看拍摄照片的过程一样,”李海涛说,“首先要用数码相机获取照片,在相机内形成数字化的图像信息,然后将其传输到计算机里,就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
“用数码相机拍照,相当于信息获取,用接口转换线将照片传送到计算机,相当于将信息传输到地面,计算机相当于地面接收站!崩詈L谓馐退,其实月球探测信息的传输过程与通常的卫星通信过程是相同的,但月球探测信息的传输距离要比目前的地球同步卫星距离远21倍之多。所以不管是传输、接收还是遥控的难度都加大了许多。
我们如期收到嫦娥一号传回原始图像数据;准确地控制了每一次近月制动,使“嫦娥”如期进入环月轨道;完满地实现了航天网、天文测控网和欧空局网三大网络的协调、互动。尽管困难重重,我们的航天英雄们仍然取得了成功。(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李华泽)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