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31日长城脚下的一次“环保公益日”宣传活动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遭遇沙尘暴,而这一幕被在场的记者抓拍下来,成为第二天的热门新闻。近日,潘岳首度对此作出回应:“沙尘暴多次侵袭北京城的事实,不管哪一个部门、哪一级官员都没有资格喊冤!彼苟耘南抡庾檎掌募钦弑硎靖行,“那么丑陋的形象照下来以后能够唤醒国人,唤醒社会”,并要推荐为年度环境新闻奖。(5月13日《华商报》)
环保总局副局长在宣传环保之时遭遇沙尘暴,当然不会有什么光辉形象,潘岳也坦承其“丑”。然而,也正因如此,才更可以说潘岳副局长面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显现了相当的雅量。
这种雅量一方面体现在,面对被拍“丑”,更多的是进行反思,而不是推卸自身的责任,如他说“不管哪一个部门、哪一级官员都没有资格喊冤”。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当自己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时,没有兴师问罪,反而极具理性地看到了这一照片的新闻价值所在———新闻发生的时间以及人物的身份,与事件本身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并要将其推荐为年度环境新闻奖,进一步放大其新闻价值,扩大其影响。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有这样的雅量。在许多地方,这样“有损领导形象”的照片是不大可能见诸媒体的!芭硭浮、“稷山文案”等的此起彼伏,都说明某些领导容不得半点批评监督,一遇批评监督就将其歪曲为“诽谤”,动辄动用公权力进行打击。
毫无疑问,面对监督,官员们应该表现出应有的谦抑。公众与媒体的监督即便稍有偏差,但只要不是出于主观恶意,官员们就应予以足够的宽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现实而言,只有官员足够谦抑,官员和媒体、公众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违法违规的现象将随之减少。(作者:孙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