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陈先生本想和一些来北京找他玩的朋友一起办几张颐和园的公园月票,但当他拿着钱和身份证来到窗口时却被告知,由于他户口所在地不是北京,不予办理。对方表示,该园的月票是为了优惠北京市市民的,而且此举也是为了杜绝小商贩!罢獠皇歉愕胤狡缡勇?”陈先生对此极为不理解。(5月5日《北京晨报》)
颐和园的做法,是北京市的统一要求吗?记者随后调查了包括天坛、景山、玉渊潭在内的京城多家公园,其中,天坛公园表示,外地户口者持暂住证或街道开的证明,便可办理月票;而在玉渊潭公园,游客无需持证,本市、外地游客一律可办月票。北京市园林局的工作人员称,对于北京市内公园月票办理情况,各公园可根据本园情况自行规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尚无统一标准”,意味着颐和园的做法,不是依据现有的国家户籍管理制度设置的,而是自家选择的一种管理标准。实际上,设置此标准的理由,站不住脚。首先,出于管理小商贩的需要,便一刀切地拒绝所有外地人办理月票,是典型的“懒政思维”,况且,凭什么认定小商贩都是外地人呢?这种区别对待,已涉嫌歧视;其次,月票作为一种福利,是由国家财政保障的,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陈先生,当然在北京纳税,也当然有理由享受此福利;而且,颐和园不仅由地方财政支持,还有国家财政支持,那么,也就不应该只有北京人才能享受月票福利。
其实,与此类似的管理思维,绝非颐和园一例。在当下,以城乡户籍差异以及户籍迁徙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户籍制度,正处于逐渐放松管制的改革中。然而,生活中,拿户籍来区分人群的做法,却在相当多领域中广泛存在。如果说,以户籍管理本身为内容的国家户籍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推进的话,那么,拿户籍作为区分人群标准的做法,更需要批评和警惕。
这种拿户籍说事的思维,可称之为“户籍思维”———以户籍作为评判人、区分人的标签,凡事喜欢与户籍挂钩,比如,深圳出现“打击某户籍人口入室盗窃”标语,颐和园不为外地人办理月票是为了“杜绝小商贩”等等。无疑,在很多人思维中,入室盗窃者、小商贩是可以与某户籍人口画等号的。为了管理的方便,他们干脆一刀切地把某户籍人口排除在外,或只为某户籍人口提供便利。这种盲目的为户籍人口贴标签的做法,已侵犯了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
在户籍制度建立之初,是制度“推”着人走,制度的存在为人的内心划上了樊篱;而当制度走到一定阶段,户籍划分成为生活习惯之时,要回过头改革户籍制度,最大的敌人,不是制度本身,而在人心:只有彻底推翻人心灵世界中的“户籍思维”,才能彻底为“户籍社会”画上句号。
在武侠小说中,经;岢鱿终庋那榻,两个高手相遇,交手之前,会要求对方报上姓名以及所属的门派,如果两个门派有纠葛,那么,他们接下来的决斗就带有了为门派而斗的“豪情”。这是古代“宗族社会”的体现,人们会以家族、门派,作为区别人的标准。而如今,那些动辄拿户籍说事的人,他们的心灵,是不是正处在“户籍社会”?如果我们承认平等、人权、自由、法治的基本理念,那么,我们的心灵就应该尽快走出“户籍社会”,迈进“人本社会”———以平等之心看待所有人,祛除一切为人贴标签的思维。
无法想象,圣?怂张謇锉氏碌男⊥踝,在去拜访其他星球时,如果因自己的“球籍”而被人嘲笑和歧视,那将失去多少情致。
也许,目前彻底改革户籍制度,还需要时间和管理智慧,但改变人们的“户籍思维”,却必须坚定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