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与日本公明党干事长北侧一雄于15日率日本执政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18日下午,中川和北侧就中日关系等问题接受了中国记者的专访。
记者:温家宝总理4月即将访问日本。日方怎样看待温总理访日?对温总理的日本之行有何期待?
中川:以安倍首相为首的日本政府和执政党一致热烈欢迎温总理访日。日本民众也会感受到温总理亲民、和蔼的风范。日中两国首相和总理的互访显示出了维护日中关系的热情,这种热情定能融化日中间的“流冰”。透过这种热情,重视日中关系的人们在各个领域播撒下的“种子”也会感受到春天的来临,发芽、展叶、开花。
北侧:温总理的日本之行必将成为一次成功的、历史性的访问。此行不仅仅有助于构筑战略性的日中关系,对两国国民来说,这也是日中两国着力改善关系的最好信号。
记者:日本贸易振兴会称,日中贸易额去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仅次于日美贸易额。报告预测2007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看待中日两国贸易发展前景?经济的升温与中日之间的政治回暖是否有联系?
中川:经济领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双赢,而非零和的关系。中国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对日本来说是有利的,日本走出“失去的十年”,对中国来说也是有利的。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日中贸易今后也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关系的发展,能够不断深化两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也必然进一步增进两国国民对彼此的理解。
北侧:如果算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日中贸易额早已经超过日美贸易额。日中的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离了谁都不行。而且,如果经济交流有障碍,政治的作用就要发挥出来,经济政治不能割裂开来。
记者:中川先生刚刚担任干事长的时候就预测中日关系肯定会开始改善,当时这样预测的根据是什么?今年的参议院选举结果会不会对自民党的对华政策产生影响?
中川:安倍首相是一个重视国益和民益的政治家,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出发,必然要试图改善日中关系。而中国领导人也希望改善日中关系。两国领导人“共同努力”是确信无疑的。因此,我预测日中关系一定能得到改善。我们努力改善日中关系,并不是为了自民党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管选举结果如何,安倍首相于去年秋天确立的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路线不会变。
记者:您想象中的21世纪的亚洲应该是什么样?中日两国要各自起什么作用、怎样合作?
中川:亚洲不需要盟主,我的这一想法100年也不会改变。中国和日本要构筑对等的关系,成为亚洲“模范”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如果说,将与欧美的交流和国内改革相联系是20世纪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秘诀,那么,21世纪的亚洲各国,就有必要考虑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国内改革相联系。展望今后20—30年的日中战略合作,应确立亚洲的日中责任共同担当机制;确认任何一方在亚洲都不谋求霸权;欢迎美国继续在亚洲发挥作用。日中两国应以此作为共同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互惠合作。
记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35周年。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是什么?
北侧:政治领域的交流和领导人的信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国民层次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鞍傥挪蝗缫患!绷焦,特别是年轻人要多访问对方国家,了解真实的国家情况,充分认识和理解对方,这才是日中关系的基石。
记者: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合作,中日其他领域的合作和民间交流也很多。自民党如何推动其他领域的交流?
中川:今后将是文化拉动经济的时代,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特别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构筑政治摩擦和经济摩擦的防波堤,希望中国媒体转达我们欢迎中国朋友到日本来的心愿。今年是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年,自民党对此非常重视。听说3月1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日超级歌会”,场面非;鸨,我非常高兴。今后可以增加与两国国民日常生活有关内容的交流,比如两国都非常有人气的电视剧等。另外,自民党正在安排超过两万人的日中交流团互访,以纪念日中邦交正;35周年。
记者:中日两国去年人员交流的成果怎样?今年日方对人员交流有什么设想?
北侧:去年赴日的中国游客达到81万人次,首次超过80万人次。我衷心期待今年超过100万人次,日本政府要给第100万名中国游客发礼物。日本来中国的游客去年达到375万人次,预计今年两国互访将超过500万人次。
记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两党是日本的执政党。两位干事长如何看待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对今后党际交流方面有什么想法?
中川:这次访华作为执政党间的交流非常成功。特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现出的重视日中关系的决心,令代表团印象非常深刻。此次中国之行,我们在中央党校进行了对日中关系中长期展望的讨论,还与各种政策研究机构交换意见,这有助于双方正确了解对方领导核心的想法,为政府间的灵活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今后我们希望继续通过党际间交流为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作出努力。
北侧:在日本,由执政党来组建内阁,中国也一样,因此结交对方国家执政党也有助于政府间的了解和沟通。(作者:曹鹏程 崔 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