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9日电 在邓小平逝世10周年之际,《解放日报》今天刊载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文章指出,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发展”。
方松华执笔的这篇文章指出,尽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崾埂熬梅⒄埂钡ケ唤,但邓小平的发展理念从一开始就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文章说,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钡诵∑饺衔骸拔颐墙猩缁嶂饕逑执ㄉ,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势的人才! 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既要强调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章指出,邓小平这一全面发展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如何协调”等问题的关切。邓小平精辟地指出:“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薄耙欢ㄒ紫茸ズ霉芾砗椭柿,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蔽恼轮赋,邓小平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共十三大所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这就是一个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要求的全面的奋斗目标,此后,中共十六大报告又详细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
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其所体现的对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和资本化的扬弃,不仅是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基础上强调社会建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传统发展战略的反思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