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促动世界安全再平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对亚洲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摘自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
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首次倡导树立亚洲安全观。
分析人士说,亚洲安全观的树立和践行,不仅将决定性影响亚洲和平与稳定以及未来塑造,而且还将促动世界安全的再平衡以及国际政经秩序的良性演变。
作为主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主旨发言中首次倡导亚洲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习近平表示,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他建议,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
“持久和平、共同发展”是习近平在此次峰会上所提亚洲梦的重要内涵。中国首倡的亚洲安全观乃实现亚洲梦的必要保障,也是共建新亚洲这个新兴的“亚洲共识”的必要支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说,亚洲安全观在理念与路径上,为亚洲现存和潜在的安全困局提供了破解与防范之法,也为全世界突出安全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新思维。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是亚洲安全观的四大战略维度,共建、共享、共赢则是亚洲安全观的三个战略支点。
根据习近平的阐述,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中国首倡的亚洲安全观在实现安全的理念、内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首创和突破,有利于大小、贫富、强弱各不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安全利益和诉求多种多样的亚洲各国,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亚洲地区安全形势中的复杂因素也在上升,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与威胁交织,可以说在某些局部地区形成了“安全困局”甚至“安全危局”。
世界历史与政治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说,在性质上,亚洲安全观实际上是对以“实力论”“丛林法则”“零和博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安全观及冷战思维残存的否定与排除。他指出,“21世纪的亚洲以及世界,在安全观念上绝不能保留19世纪和20世纪的特征!染谩搿湔巍膊皇茄侵薜奈蠢匆劳。否则,亚洲的安全问题就难以摆脱争乱的历史怪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学家麦金德声称“谁控制了世界岛(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国际战略家斯皮克曼则提出了“边缘地带”说,认为中东、南亚、东亚的濒海地带是全球争霸的焦点。
事实上,长期丧失独立自主地缘政治空间的亚洲大部也的确成为了上述两大代表性地缘政治学说的实践牺牲品。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又有外部势力谋求垄断亚洲地区安全事务,并自居为亚洲安全的“最终担保者”。
中国社科院欧亚所所长李永全说,这实际上是传统地缘政治学下的传统安全观的依然作祟的结果。随着亚洲安全观的树立和践行,任何插足亚洲推行地缘政治和战略目标的企图终将失败。
习近平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垄断地区安全事务,侵害其他国家正当权益。强化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同盟不利于维护地区共同安全。
他说:“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亚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来实现亚洲和平稳定!
分析人士说,这不是中国版的“门罗主义”,也不是亚洲版的“门罗主义”,而是渴望持久和平、稳定、发展的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190年前,美国总统门罗提出了“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的宣言。然而“门罗主义”却最终成为美国在全球实施扩张主义、谋求世界霸权的幌子。
在强调亚洲国家在亚洲安全中承担主体作用的同时,习近平在峰会主旨发言中还表示,亚洲是开放的亚洲。亚洲国家在加强自身合作的同时,要坚定致力于同其他地区国家、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欢迎各方为亚洲安全和合作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和三分之一经济总量,以及最为多样性的文明和最为明显的差异性,亚洲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还影响着全球战略格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所言,亚洲稳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亚洲振兴是世界发展之福。(记者 任瑞恩 王建华 许晓青)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