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据我所知这项试验进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极端的高温,极端的能量,所以有些人就担心这个试验过程的安全性,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陈和生:“用中国的古话来讲,叫杞人忧天,实际上在过去二十多年,高能加速器,建造的历史当中每一个大型的加速器建成总有一些好事之徒,包括这次发难的人向法院就提出诉讼,说会毁灭地球毁灭人类,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想最近有很多介绍,类似这样的能量规模的过程在地球每天接收到的,宇宙现实当中每天可能都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只是说它在哪发生我们没法预先知道,我们也不可能很好的探测!
作为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科学实验,欧洲强子对撞机试验吸引了40多个国家5000多名科学家参与,而我们国家也有将近100人参与到了这项实验中,而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时候,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也有一台原理类似的机器在工作,这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陈和生院士带记者来到了对撞机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这些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和资料,分析和观察物理现象,这台对撞机在1984年诞生,而目前世界上只有六台这样的电子对撞机。
记者:“到目前为止,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是什么?”
陈和生:“做出来了很多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包括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我想这次重要的科技成就它使得我们国家在我们所在的能量的领域,叫璨物理的研究的能量领域这个牢牢处在国际领先地位,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引导了在这个领域里的国际方向产生了这个领域的热点!
中国的平等合作身份会为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虽然大型强子对撞机建在了欧洲,但它是一个寄予了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并且由全人类共同打造的科学奇迹,你也许还不知道,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国际顶尖科研项目当中,不仅有很多科学家参与了对撞机的研制和两项主要试验,对撞机探测器的部分结构也在中国研发,并且中国科学家今后可以分享对撞期间的研究数据,这种平等合作的身份,对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到底会带来什么帮助?在与世界最顶尖科学家的互动当中,我们又得到了哪些关于中国研发和中国制造的启发?我们也请来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院长叶沿林教授,他正是这个尖端项目的中方核心参与者。
记者:“那么强子对撞机对于中国的意义可能就是,中国的科学家们中国的机构第一次以平等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一个重大的国际科研项目当中去,我想问问,咱们中国的贡献在整个项目当中大概占什么样的一个比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沿林:“这一次我体会是咱们国家政府支持,然后科学家形成群体,我们以平等伙伴的身份进入到这样的最重要的国际合作里面,我们国家是投资的,是给贡献的,但这个投资不是给他们现金,是算成是我们的投资,这些投资是投资给中国的科学家,我们制造出我们的装置,它成为这样一个最先进,最大型的装置的一部分,平等的在里面运转起来,共同获得所需要的。我们参与的是物理的部分,就是在环上面,它有四个地方,位置上边,有物理的实验装置,每一个装置大概是3亿欧元左右,四五亿美元,是在这个装置上边的1%,在其中一个探测器,最大的那个探测器上面。”
记者:“那么我们的贡献在,这一个探测器里面相当于1%的贡献?”
叶沿林:“对。”
记者:“但是虽然这个贡献只有1%,但是刚才您说的,它标志着我们中国第一次开始以国家,以机构的这种身份平等地参与国际重大的合作项目,是不是意味我们最后,也可以分享更多的科学的果实和数据,那么以前以这种打工的身份个人名义参加,我们没法去分享到最后的科研的果实?”
叶沿林:“你说的分享这个词儿非常准确,就是过去那种形势去了以后,等到做这个成果的时候,你得按老板的意志来,那么现在我们以我们这个身份去了以后,大家都签了协议,出来的这些数据,这样一些科学的探索的成果,我们就是平等的地位,到里面去选择我们想要做什么事情,我们想要获取什么结果,这个地位是平等的!
记者:“我们而且我听说在这次项目的完成当中,韩国,还有巴基斯坦,其中韩国对于这个项目的贡献,甚至比中国还大,但是他们都没有如期地完成这个部件的制造,中国却是按期完成了,并且安装了这个部件,是吗?”
叶沿林:“在我们这一部分是这样的,我们承担的,北京大学承担的叫做阻性板探测器,这部分探测器在我们参与进去时相当的艰难,就是它当时技术不成熟,当时西方的很多国家都,第一步的时候没有分担这一部分,后来到中国参与进去,韩国、巴基斯坦参与进去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是几年做下来以后,我们探测器已经装进去了,那韩国和巴基斯坦可能要到后边升级的过程当中逐步地装上去,就是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完成,应该这么说!
记者:“也可以说我们的中国科学家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一个在科研领域的一个高精尖的这么一个设计、制造的难题,至少是在实验里的中国制造难题吧?”
叶沿林:“在科学研究的这个领域,应该说必须完成,我体会起来就是说,当我们小规模地做事情的时候,我做好一个,我就把事情做下去了,可是大规模做事情的时候,它有新的问题,我们04年就做出来全尺寸的,拿去全部检测合格,然后到大厅展览,我们以为差不多了,实际上随后又出现新的问题了,就是你这一个大尺寸做好了,全尺寸做好了,那300个怎么样,300个组装的时候,这时候出来新的问题,我体会,这时候是个管理的问题!
记者:“我们栏目上一次采访英特尔董事长的时候,他曾经说过,中国的这种研发与制造,把科技转换为生产力,他说美国的大学,美国很多最伟大的科技公司都是诞生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当中,他们的机构,机制允许他们的学校,学府,甚至研究机构去把这个一些最尖端的科技转换为生产力,您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中国跟其他国家相比,是否有一定的滞后,是否有什么值得西方国家学习的地方,把最尖端的科技转换为生产力?”
叶沿林:“这个事情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了,我们国家实际上实践很长了,我们这些北大的方正集团,有做的非常成功的转换,但是我想说另一个层面,就是你刚才说的转换的这个事情,这个好象比较复杂,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科学家的问题,有很多体制方面的事情,我想说一个就是另外更直接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尽管不做产品,我们在做基础研究,就是说像你做一个装置,这个装置是不存在的,它有许多极其苛刻的,极其高精尖的这种要求,这个要求谁来实现,我们也得通过工业界,通过合作伙伴来实现,这个实现的过程当中,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反复跟他们确定,反复交流,反复去提升,搞的他们也非常头疼,但是最后他实现我们的要求,我们再实现,就是集合起来实现整体的要求,对这些工业的技术的提升,还是有直接的作用。”
半小时观察:求知让我们不断成长
在与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家交流的时候,他们曾经提到,我们研制一个高科技装置的零部件很可能效率很高,轻松达到国际标准,但是一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一百个零件里,可能八十个都是废品。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种观念,似乎还是中国科技界迈向世界巅峰的一道障碍。而且,似乎中国研发和中国制造的从业者们,过分在意最后的结果,反而容易忽略过程中的细节与精确。西方谚语说,魔鬼都在细节当中。也许,我们的注意力应该不仅仅放在如何多快好省的出结果当中,也应该全身心脚踏实地的打磨好每一个齿轮,拧紧每一颗螺丝。在更上一层楼之前,我们要确保自己的双脚已经稳稳战在眼前这层楼梯上。
强子对撞机预示着全人类的未来,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对撞还没有发生,在我们等待那充满神奇的瞬间的同时,我们也在幻想它会给我们的经济、生活、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节目播出之前,我们特地采访了领导强子对撞机研发的核心科学家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教授,保罗•第普顿,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强子对撞机也许不会让你在下个月看到一个更亮的电灯泡,但是,人类从来没有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束之高阁。宇宙的秘密一旦打开,我们都将跃上一个新境界。(主编:张凯华 记者:李萍萍、付豫、刘莹 摄像:李慧)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