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陈涛
中国式国民财富的寻宝图上大大地写着这几个字:地产、金融、股市、矿产。它们是本轮国民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
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增加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则未必尽然。特别对于这一轮中国财富大增长来说,可能是祸不是福。
惊人的财富膨胀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人的财富从来没有像最近几年这样迅速地增长。
七八年前,那些有1亿元身家的人已经是举国知名的大富豪了,而今天,这个数字恐怕连前2000名都进不了。依照英国小伙子胡润最新的排行榜,第800名富豪的资产也有8亿元,而新科首富的个人资产则高达1300亿元。2006年的首富个人资产为270亿元,这个数字在2007年只能排到第16位。
当然,富豪是少数人,中国财富的整体情况如何呢?
依照世界银行1998年发布的世界各国国民财富估算,中国国民财富总值为37万亿美元。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出现了全国性的房价上涨,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房价一年数变。假设全国房价每平方米平均上涨500元,则因此增加的财富总额超过15万亿,人均超过1万元。
除了房产,股票市场是另外一个造富基地。仅仅在两年多前,A股总市值仅为3万亿元,而今天,由于沪市股价指数从1000点一路高歌猛进到6000点,再加上一大批“巨无霸”连续上市,A股总市值已经近29万亿元。
想当年,刚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万元户”就很不得了了,而今天,仅居民存款一项,全国人均超过1万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07年7月,银行存款总额38.3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总额17.36万亿元)。当然了,这里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
地产何以成为财富头牌
中国国民财富的增长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地增长,而是在几个特定的领域和板块中迅速膨胀。中国式国民财富的寻宝图上大大地写着这几个字:地产、金融、股市、矿产资源。它们是本轮国民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
在这“四大金刚”中,地产是头牌。2007年的前100位富豪中,有48人与地产直接相关,占了近乎半壁江山。
地产业盛产富豪并不是因为这个行当的人比其他行当的从业者聪明或者踏实肯干,而是基于中国地产行业的制度设计。
中国地产用的是“香港模式”。这个模式大致上是,地产商从政府手头批发到70年使用权的地皮(1997年之前,香港是英国从中国手中“租赁”过去的,所以当时的香港政府并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所以从理论上讲,它只能卖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然后,开发成楼盘,再把地皮70年的使用权与地上建筑一并零售给购房人。
一般说来,地上的建筑部分不会增值,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耗损而减值。房子不断涨价的原因不在地上的建筑部分,而在地皮。
地皮为什么会升值?剔除需求增长等因素之后,我们会发现,市政建设会让地皮迅速地升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地铁沿线的房价明显地比其他地方房价高。
在“香港模式”下,由于土地是成片批发,这就等于设置了事实上的门槛,那些资金不够雄厚的个人或者开发商连进场参与竞价的机会都没有。于是,土地批发的市场其实是个非充分竞争的市场,大批无批发实力的机构和个人只能在“零售市场”上买到一小块地皮,而这个零售市场则是充分竞争的。庞大的批发零售差价,是地产商拿到的第二块奶酪。
除了“市政建设”与“地皮的批发零售差”这两块收益,中国的地产商还受益于最近几年爆发的住房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跟城市化进程有关,一方面跟在福利分房时期形成的长期历史欠债有关;此外,房产投资让需求进一步放大。这些因素齐聚在一起,使得地产商成为本轮财富大爆炸中最大的受益集团。
银行业的秘密
银行业是本轮财富大爆炸中的另外一个明星。
以2007年10月17日收盘价计算,仅仅在A股上市的14家银行总市值就高达9.6万亿元,占总市值的三成多。在过去几年里,商业银行的早期投资人日进斗金,个人财富迅速膨胀。在富豪榜中能见到不少这样的身影。
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值这么多钱,其实做的事情却很简单:揽储加放贷。就是让大家把钱存在它那里,然后找人再贷出去。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中间的利差就是它们的主要收入。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一个事实上处于“负利率”的时代里,银行的钱不愁贷不出去:道理很简单,如果今年的100元到明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于现在的90元,就算是付8%的利息,到明年也能稳赚两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且还能优中选优,只贷给最优秀的申请人。其结果自然是放贷量大增,同时,贷款质量也大增,坏账比例大幅度降低。最后的结果是,各家银行的赢利能力都突然地增强了,以上市银行为例,2007年几乎是全行业的利润同比增长50%以上,个别银行再做一点努力,竟然能做到净利润同比增长100%。
股市、矿产:生产富豪的流水线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沪市A股从1000点涨到今天的6000点。其牛气举世无出其右。而今,这种牛气甚至传染到了香港已经在世界各地挂牌的所谓“中国概念股”。
在2007年富豪榜中,富豪们之所以能身家大增,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股价上涨而带来其拥有的公司价值大增。
除了做实业的企业家之外,那些投资股票市场的股民也颇多收获。在过去的两年里,获得10倍以上的收益人不在少数。
在过去几年里,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矿产资源全线上涨,相应地,国内那些投资资源类企业的投资人也大赚特赚。
最为知名的就是山西的煤矿主。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继温州人之后另一个最具地方特点的富豪群。他们在北京购买豪宅名车的大手笔让很多人目瞪口呆。2004年的时候,一吨煤售价大约为310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410元。由于生产成本基本不变,所以价格上涨部分几乎全是利润。
石油的情况则更为明显,油价大幅度的上涨让中国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其股价也连续大涨。2000年,它以1.27元港币的价格发行,而现在,股价已经超过18元港币。高高在上的中国石油也在最近衣锦还乡:回归A股。
财富之源,还是财富之瘤
直观地说,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增加了,当然是好事。但是,探究下去则未必尽然。特别对于这一轮中国财富大增长来说,可能是祸不是福。
前述财富增长的“四大金刚”——地产、银行、矿产以及股市,基本上都是由于重估而产生巨额新的财富。
银行股价的连续上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项功绩,什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之类的。但是,以人为的垄断行为制造出来的利润和业绩并不是创造财富,而仅仅是财富的大转移。由于银行的行业特点,各行各业的利润被集中转移到它这里来了,这才最终表现为银行业一片繁荣。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一大批本该获得贷款的企业贷不到钱,一些本该用低得多的利息贷款的企业拿不到低利息,存款人本来应该享有更高一点的利息收入,但是,这笔收入被银行集体给吞噬了。
在这个格局下,银行业增加的财富,只不过是全社会贷款的企业以及个人损失的财富而已。
地产业的暴富是由于制度设计,银行业也是这样,股市和资源类公司大幅度升值还是这样。中国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上涨跟供不应求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这种供不应求局面的正是中国股票的发审制度。
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辈聘,它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指挥棒。一个好的指挥棒是这样的:它能让个人在获得财富的同时,必须为社会创造财富,让社会中的其他人能分享到他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这个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充分竞争的、合理的。这样,整个社会的财富才会不断地增加,社会才会进步。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乃是全社会之福。
(摘自《南方周末》)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