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舒泰峰 姚雪青 陈烨
对于学费的比例问题,西方各国是否有一个标准呢?答案是,各个国家不完全一样。
2004年英国举国上下进行了一场空前的辩论。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发表演讲时说,英国政府必须寻找一种将国家拨款与学生回馈更好结合的方法。他在另一次讨论高校资助问题的会议上又讲:“高校收费改革没有‘第二条道路’可循。如果要为更多的人——而不是少数人——提供机会并创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就要有人掏钱”。
在德国,关于大学是否收费的话题已经沸沸扬扬地讨论了10年。2002年以联邦政府提交的—份关于高等教育总法修正案为导火索,使这—讨论再次达到高潮。该修正案于2002年夏季获得通过,德国联邦政府决定,对就读第—学业的大学生免收学费。但是,修正案中写道:“特殊情况下联邦州有权采取非常措施!
事实上,不光是中国,高等教育学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对学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高校收费问题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个热点问题。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国外大学是如何收费的,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向科学收费。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导师段治平教授曾详细研究过国外大学的收费,近日,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各国收费纵览
美国的高校收费注重差别性,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收费存在着差别,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也有较大差异。据美国大学理事会公布的最新资料表明:四年制公立高校2004~2005年平均学费为5132美元,而四年制私立高校同年平均学费为20082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州立大学纷纷要求摆脱公立学校的地位,希望“松绑”获得“企业地位”,授予自由收费的权利,以解决经费之不足。
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从1962年以来,英国政府对全体在校全日制学生实施免收学费,并提供一定补助的制度。随着高等学校学生数量的增加,政府提供助学金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英国,1998年开始试行收费办法,对本国学生每年收取最高不超过1100英镑的学费,比外籍学生要低得多。这个水平,占英国人均GDP的7.3%,约占生均教育成本(2003年)的20%~25%。按照“新法案”,到2006年大学学费达到每人每年3000英镑,大学学费为人均收入的l/5(假设英国的人均收入仍为1.5万英镑)。
在法国,普通大学由国民教育部负责管理,不收学费,只交少量的注册费。家境贫寒者,可向校方申请助学金。成绩优秀者还可以申请各类奖学金。从2002年起法国在建立大学生住房津贴和奖学金的同时,还建立了学习社会津贴。如果学生仍然由父母抚养,将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发放津贴,如果学生脱离家庭独立生活,则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发放。在法国,只要想读书,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体现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全民性。
我国的近邻印度的高等教育,从理论上说是收取学费的,但实际上公立大学和学院以及受政府资助的私立学院的学费是“微不足道”的,学费的多少并不体现教育的实际成本。这主要是独立初期定的学费标准至今未作多大改动。以五所印度理工学院为例,上世纪50年代的学费是按生均经常成本10%收取的,当时的年生均成本约为1800卢比,缴纳的学费为200卢比。90年代,年生均成本已增至55000卢比(印度一般的工程学院估计生均成本为15000卢比左右)时,学费直到1992年才提高到1000卢比。
对于学费的比例问题,西方各国是否有—个标准呢?如缴纳的学杂费应占国民收入的多少百分比?或占培养成本的多少百分比?答案是,这种百分比在各个国家并不完全—样。澳大利亚在1988年确定新的学费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时考虑的收费标准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偏下劳动者年工资收入的10%,相当于大学培养成本的20%,并认为这样能够为社会所接受。在80年代前后,在大学财政“国家控制”的法国,缴纳的学杂费仅占国民收入的0.37%(1979年)弱。原西德为1%(1970~1980年)。而在大学财政“收入多元’的日本,这一比例(1979年)在国立大学为13.74%,在私立大学为40.20%。在美国(1980年),公立大学为6.65%,私立大学为29.48%。这些数据表明,由于各国“大学财政”的模式不一,各国之间很难有较—致的百分比,即使在同为“收入多元”的日本和美国,这种百分比也有极大的差异。
世界高校收费理论变迁
如果全面考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数十年来高校收费政策的演变情况,我们会发现,有关高校收费的理论及一些主流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世界上,高等教育在经济上受到国家或政府的资助在历史上由来己久。如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属于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就受到过帝国的财政援助。但它在较大规模上受到国家的干预和资助则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和法国,以期为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以促进工业的发展。如德国柏林大学(1810年创办)和法国巴黎理工学校(1794年创办,原名中央公共工程学校,1804年归属国防部领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后来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模仿了这种模式来建立公共资助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这类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模式进一步在世界范围扩大,尤其对那些寻求现代化的国家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甚。
这种国家资助的高等教育模式所依赖的主要是“社会责任说”理论!吧缁嵩鹑嗡怠比衔,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国家领导人才和训练高级技术人才以发展国民经济。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是一少部分精英所享受的特权,这些精英肩负着将高等教育成果还原给社会的使命或责任。这种主张的基本前提是进入大学的学生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学习的。这一理论还认为,政府支付全部教育费用可以确保以往因经济困难而被剥夺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上述观点极具代表性。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西欧一些国家几乎就不收学费,有的国家大学学生还有权享受丰厚的奖学金。
如果说欧洲各国、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依据“社会责任说”来创办的,那么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及一些拉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则主要依据“教育投资说”、“市场机制说”、“能力负担说”、“成本效益说”等理论来征收学费。
“教育投资说”认为,除了教育投资对整个社会有利外,就个人获得的利益而言,最重要的是满足了个人求知的欲望,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个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就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获得更高报酬的可能性。因此,既然国家和个人均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项有效的投资,就应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使个人负担一部分教育成本,这是公平合理的。
“市场机制说”理论中,“谁受益谁付款”是其基本原则。政府是教育主办者,也是教育受益者,因此政府应在其受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学生也是受益者,也应在其受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即学费和杂费。政府和受教育者之外,凡直接或间接受益的社会大众,也应承担其部分责任,因此也就有了来自社会的捐赠等。
总体而言,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是个世界性问题。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