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接受采访时表示,记者是发言人的朋友,但他多次对这个“朋友”表示“遗憾”。四年来,王旭明的一些发言,被有的媒体冠以“怪论”,如“大学生养猪论”、“上学买衣论”等等。王旭明强烈申明,自己的话“何怪之有”,媒体过度概括断章取义,他只能抱憾。(5月21日《新京报》)
王旭明应该是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最有知名度的发言人了,他的“大学生养猪论”、“上学买衣论”都令人印象深刻。王旭明认为这些“怪论”都是媒体断章取义强加给他的,他觉得很冤枉,但在我看来,王旭明并不冤枉,媒体“断章取义”也没什么错——毕竟,这些话都是王旭明亲口说出来的。所谓的“断章取义”,只是媒体在报道时抓住了最有新闻性的一句话,落脚的重点与王旭明所预估的不一样罢了!墩畔⒐趵方诿髂5月1日起正式施行,王旭明的喊冤其实给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新的问题:媒体有没有权利对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讲话“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媒体有没有选择最具吸引力的点作为报道重点?
在我看来,媒体当然是有这个权利的。无论是“大学生养猪论”、“上学买衣论”,只要新闻发言人真的讲过,媒体就完全有权利把它当成重点报道出来。即使报道出来之后可能会对发言人所代表的政府部门造成不利的舆论影响,这个责任也不能强加于媒体身上,而是应该让新闻发言人对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言行有所警醒。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在上学费用越来越贵、很多人上不起学的背景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轻率地抛出了“上学买衣论”,称“有钱就买好衣服,没钱就不要买衣服”。这怎能不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又怎能不激化原本已经比较尖锐的上学难矛盾?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媒体的“断章取义”其实对新闻发言人也是一种监督和约束,让新闻发言人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是一个政府部门,所说的话随时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有个俗语叫“同样是一句话,一个人说得让人笑,另一个人说得让人跳”。作为新闻发言人来说,面对媒体针对焦点问题的提问,同样也应该有这种娴熟的表达技巧,争取要把一句话说得人“笑”,而不是说得人“跳”。
李毅中说,“你不能要求媒体说的每句话都对,毕竟媒体不是中纪委,也不是调查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面对媒体刊登的“潘岳遭遇沙尘暴”照片,不仅一笑了之,而且希望自己的“丑照片”能唤醒人们对环境危机的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很快就将实施,作为面临巨大挑战的新闻发言人来说,也应该有李毅中和潘岳这样的雅量,能够笑对媒体的“断章取义”,将其当做修正自己表达艺术、促使自己发言更加缜密的契机,而不是急着喊冤。(易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