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我尽力了!敝钡浇裉,人们还记得叶利钦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前突然带给世人的惊诧和那篇动情的辞职演讲。
在2007年北半球的春天来临的时刻,叶利钦再度“惊动”世界——莫斯科时间4月23日15时45分(北京时间20时45分),俄罗斯首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中央临床医院突然去世,享年76岁。这一次告别,他什么也没有来得及说。
当天,俄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4月25日为全国哀悼日,悼念叶利钦的逝世。
叶利钦于25日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处女公墓,遗体告别仪式在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举行。
叶利钦的离去,给他的家人(本期《环球》杂志封面上的图片为叶利钦和其夫人奈娜的合影)留下哀思,也给俄罗斯留下了一笔复杂的政治遗产。
普京在评价叶利钦时说,他是一个“率直而勇敢的民族领袖”,正是由于他,俄罗斯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格雷兹洛夫说,叶利钦将留在人们心中,他为国家做了很多事情。
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逝世的消息一经公布,俄总统普京、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格雷兹洛夫,以及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领导人,乃至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都对叶利钦去世表示哀悼。
多年以前退出政坛,喜欢在各地尽享天伦的叶利钦远远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苏联乃至全世界格局大变革中的重要人物,世人对他评价褒贬不一。
不过,叶利钦在很多方面的表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反差,其中有着太多的“似是而非”。有人评论说,不管是当政时期还是卸任之后,叶利钦都像是一团迷雾。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显得是那样深不可测;作为一个人,他也有凡人和生动的一面。
这一点,多少符合了俄罗斯著名诗人丘特切夫的一句名言:“理智理解不了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衡量不了俄罗斯……”从叶利钦一生中的几个关键词看,这同样也适用于这位叱咤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
争权与让权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联邦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贫寒的家境和艰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倔强好斗的性格。
从24岁在建筑行业工作开始,他凭借实干和魄力步步高升,担任过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建设部部长,州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直至1981年入选苏共中央委员。1985年3月,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青睐有加,使他很快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等职务,1986年2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叶利钦不同于苏联时期其他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的官僚,这决定了他的仕途必定一波三折。1987年10月,叶利钦因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政策而被解职。1990年5月29日,得到西方支持的叶利钦以微弱多数险胜俄共推荐的候选人,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次年,荣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宝座。
12月21日,一纸《阿拉木图宣言》,宣告了苏联的彻底瓦解。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核按钮控制权,终于登上俄罗斯政坛之巅。
叶利钦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既有来自国外的支持,也在于他个人表现出来的政治魅力和号召力。
叶利钦一直以亲西方的面孔出现,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主张实行西方式的制度。在“819事件”和1993年的“十月事件”等历史关头,叶利钦都得益于西方的支持和他自己的果断和强硬。
独立以后,俄罗斯联邦国内进行了政治多元化和经济私有化的市场化制度转轨。以开放价格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的实施实际上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国力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严重贫富分化,寡头实力膨胀,进一步引发了政府;、国内民族主义和不满情绪上升等等严重问题。
1999年最后一天,叶利钦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把权力让给了他看好的普京。普京后来用“十分坚强、沉稳”来形容叶利钦的举动,他说:“我们所有的人的内心深处都很沉重,近10年的时间他一直处在权力的巅峰,现在突然自愿提前辞职……”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