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城首个“养老房屋银行”项目在石景山启动,老人将自己的房子交给“房屋银行代理”,用租金供自己住养老院。老人解决养老似乎又多了一个选择。
该消息一经启动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虽然人们对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褒贬不一,但对此唱赞歌的还是居多。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以房养老”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存在,但就此模式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
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北京市老龄协会副会长陈谊表示,中国正日趋“老龄化”。就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居前列的北京市而言,北京的老龄人口到2010年将达到250万,占总人口的15%,到2030年能够达到500万,到了2050年预计高峰时期是650万。
于是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到了这块大蛋糕。
早在几年前,就有银行提出“倒按揭”的“以房养老”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将已还清贷款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每月从银行“倒按揭”,领取一定的资金直至死亡,房产归银行所有。
而后又有不少社区也提出同样“倒按揭”的养老模式。据记者了解,日前又有不少国内保险公司计划在本月推出“倒按揭”业务,老人过世后房子由保险公司接收。
相对这种“卖房”的养老行为,北京刚刚首推的“租房”养老行为似乎要温和得多,好在最终房产权还是归自己所有。
房子可以变现成“棺材本”,这在国外并不新鲜,可在国内还是头一遭。
家住北京崇文区的张金喜老人将想住社区养老的想法告诉儿子后,遭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在儿子看来,他赡养父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他现在身在外地无法尽照顾之孝,但给父亲赡养费是不能推卸的义务,父亲没必要将房子抵押出去换“养老金”。相对的,他也认为,父亲的房产应该留给儿子,而不是变更为养老机构所有。
专家认为,“以房养老”在改变“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家庭功能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杜鹏所长说,中国老人通常的做法是将房产传给子女。这种做法缘于一种家庭功能的观念,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不可能轻易地被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颠覆。老人在哪里养老,如何度过晚年时光,谁来照顾他们的起居,谁为他们排遣孤独,这些困扰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核心问题并不因为银行、社区或是保险公司通过“倒按揭”的方式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与挑战传统旧观点不同的是,“以房养老”在实施中也遇到诸多问题。据记者了解,与北京日前首推的“养老房屋银行”模式相似的是,早在一年前,南京市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就提出过这种“托管出租”的“倒按揭”的养老模式。而一年后,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虽然没有销声匿迹,却也门庭冷落,业务水平并不理想。由于这种方式主要偏重于家庭结构特殊的家庭,于是这种“以房养老”成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专利。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房养老的前提条件是老人拥有房屋的完全产权。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杜鹏所长认为,“现在已步入老年的人,大部分并没有购买商品房,而多是单位分房,真正有条件以房养老的人,是现在四五十岁、购有商品房的中年人!
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企划部负责人陆建明认为,国外“以房养老”推行的重要原因是开征遗产税,但国内目前尚属空白。此外,如何对若干年后的房产价格进行前瞻界定?在国内中介市场尚待健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或银行如何将手握的大量房产资源变现流通?这些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