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4日电 今日出版的香港《大公报》刊载评论文章指出,合作建房体现“以人为本”,有关政府理应支持。文章全文如下:
媒体对合作建房者屡有报道,人称“敢吃螃蟹的人”。日前,笔者深深被央视《对话》节目所吸引:“支持还是反对合作建房”成为争论焦点。参与者不仅有地产大腕、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还有合作建房者及外国朋友。此对话源于温州2百多人自己出资建1座12层板楼。这种方式,跨越了开发商、销售商等中间环节,避免了纳税支出,花5千3百元/平米能买到周边1万元/平米的住房。一石再激千层浪!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应当支持,还是反对?政府对合作建房应持什么态度?论者众说纷纭,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担忧者有之,观望者有之,究竟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按“以人为本”宗旨,以“执政为民”精神,政府要进一步帮助合作建房吃螃蟹。
笔者以为,观点虽多,但都指向一个关键点,即政府究竟如何对待合作建房?法律依据也好,市场秩序也好,银行贷款也好,房屋所有权证也好,最实质的问题,是政府意向。对此,央视态度是明朗的,对话期间插播了几个国务院、建设部文件,“支持合作建房”条文表明,政府为此早开了绿灯。
近年来,媒体不断对内地合作建房作出报道,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特别是房地产业现状的合理反应。它是一种信号,即消费者“尽快有个家”的强烈心理,对房地产业现状不满情绪的一种折射。笔者以为,它折射出3个问题:其一,消费者对房价失去信心。在国务院一再下令“遏止房价”的情况下,内地房价仍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除上海外,其它地方房价居高不下,且一路攀升。不仅造成消费者对地产业不满,也对政府的调控能力打上问号。其二,忧患市场内需乏力。尽管人们盼房子如盼星星盼月亮,但高房价已超出许多人的购买能力,加之对上学、看病、养老支出的担忧,适应现行房价的人已越来越少。其三,盼望重新调整利益格局。央视“第一时间”节目曾有报道,有些地方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开发商、银行3方结盟。政府官员要GDP政绩和灰色收入,开发商要高额利润,银行要贷款利率及福利。高房价对3方都有利,却对消费者不利。虽然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抑制房价”,无奈挡不住“权钱勾结”的利益发动机。笔者以为,不能过分依赖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中国市场还需要“看得见的手”。西方“调整学派”,就是不断调节市场关系。中国除强化“国家引导”,从根本上调整不同群体利益格局,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外,进一步探索合作建房途径,不失为遏止房价的一种办法。
中央反复强调“以人为本”。在地产开发与合作建房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以人为本”问题呢?笔者以为,不仅存在,且较为最突出。为什么?因为房屋是最大宗商品,是百姓过日子的最基本条件!鞍驳霉阆们蚣,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比绻僭、地产商、金融系统只顾自家利益,房价高于天,百姓何以“安居”?
在地产开发与合作建房上,是以政府官员、地产商、金融人士为本,还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其社会、经济效益大不相同。笔者绝非主张排除对上述人士的“以人为本”,问题在于市场经济走到今天,想不以他们“为本”都难。地产业发展到今天,从来是以政府、地产商、银行“为本”的。即使银行“贷款贷成房东”,也往往是“穷庙富和尚”。其结果,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愁眉又苦脸!
笔者当然明白,合作建房异常艰难,而且是双刃剑。多少沟坎,多少风险,直至“内部纠纷”。有人说,带这个头的,非傻子即疯子,自寻一条不归路。但自古专有敢吃螃蟹的人!建议政府牵头、有关部门、银行、百姓共同贯彻“以人为本”,为“广厦千万间”,敢于一起吃螃蟹,事情就好办得多。当今全球市场经济多种多样,莱茵型、协作型、盎格鲁-撒克逊型、社会民主型、国家引导型……市场多元化,引发地产业多样化。发达国家解决住房问题有不少灵活办法,值得我们借鉴。政府在“安居工程”上花了大气力,不妨在合作建房上再集思广益,慎重扶植,稳妥探索,最终以立法形式解决合作建房难题。只要政府开绿灯,自有会吃螃蟹人。(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