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房贷业务正在面临一场“成长中的烦恼”,随着房贷时间的推移,一些违约、问题贷款正在逐渐浮现。5月30日,沪深两市开始大幅调整,股市的风险开始体现,贷款资金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不良房贷悄然攀升
按揭房贷业务自1998年引入国内银行业以来,虽然经历了2002年—2004年比较激烈的“假按揭”风暴,但由于有抵押担保,加上内地房价此间处于上行通道,因此一直属于银行的优质资产,不良率较低。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上海房贷不良率的水平仅为0.1%,到2005年上半年,这一比率也仅仅是0.3%。
但近期相关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
从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610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8.2%;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在内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04.2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2.78%。
银监会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房贷业务质量,但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银监会最近一次对全国商业银行房贷业务情况进行的大规模检查结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商业银行房贷坏账率近几年快速攀升,部分地区房贷业务坏账率甚至出现高于其他行业贷款坏账率的势头。
上海银监局的房贷数据显示,2006年初,上海房贷不良贷款余额15.5亿元,不良率0.58%;当年6月,房贷不良贷款余额增至16.6亿元,不良率上涨到0.67%;9月末,这一水平增至0.86%,并一度出现“万人违约”的轰动事件。
上海银监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资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已达23.67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不良贷款率0.95%,比年初上升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高于年初水平。目前香港各家银行设定的房贷不良比例“警戒线”一般都定在1%左右。
存在贷款他用现象
近年来,股市非;鸨,相比于房贷5%到6%的贷款利率,股市的收益足以抵偿贷款成本,在这种效应的驱使下,一部分以房屋为抵押获得的银行贷款,以及部分本用于提前还贷的储蓄资金,纷纷改变了流向,进入了高风险的股市。
中国人民银行5月底发布的《2006年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显示,受股市持续走强、楼市调控见效等因素的影响,去年上海市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少增255.8亿元,同时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同比少增403.4亿元。
受股票市场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居民股票和基金资产占比上升,储蓄存款增幅放缓。全年本外币储蓄存款增加1068亿元,同比少增403.4亿元。报告清晰地显示了资金的流动方向。
除了统计数据,在2007年上半年,仅记者了解到的,发生在身边的抵押房屋去炒股的事例就不下5起。
为控制风险,各家银行已经采取行动。民生银行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以没有按揭贷款的住房设定最高额抵押在该行办理住房循环授信的客户,该银行将不再为其开通自助渠道,借款人必须亲自到银行来提供贷款用途证明材料,同时银行也加强对贷款资金的流向追踪监管。
招行北京分行表示,将加强对个人贷款资金用途的跟踪检查,尤其对于开通了“随借随还”的贷款客户,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如发现有放款账户开通银证转账功能并将贷款资金转入股市,挪用贷款买卖股票的行为,将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立即收回贷款。
风险将陆续体现
按揭房贷业务自1998年引入国内,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公认的房贷风险爆发期在5~8年。未来几年,2003年到2006年放出的房贷业务,将陆续进入风险爆发期,这将对房贷市场造成考验。
到目前为止,各家银行均继续把房贷业务作为一个重点发力方向。浦发银行2006年年报显示,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额为49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0.74%。建设银行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个人贷款余额人民币5850.85亿元,增幅28.90%,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人民币4280.39亿元,增长22.92%。
针对房贷市场继续高速成长,以及风险日益体现的交互态势,主管部门已经高度注意,银监会近期已要求各家银行严格贯彻执行今年1月份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按照银监会的通知,银行将要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监测等尽职调查制度,加强对各项权证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审核,加强按揭贷款抵押登记审查,积极采取措施防范期房抵押贷款一次性支付风险,防止一些资质低下的企业利用预售环节将风险转嫁给银行。一旦发现开发企业挪用房地产贷款,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直至提前收回贷款。(肖宾)